B10:好吃/美食物语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派“油汆臭豆腐”
朱亚夫
  文/朱亚夫

  谈起“闻起来臭哄哄,吃起来香喷喷”的油汆臭豆腐,江南各地都有。但在我看来,都比不上老上海的油汆臭豆腐。

  我出生在原上海杨浦和虹口的交界处——北沙港地区(现曲阳新村),每逢开春,各种货郎小贩就会进村叫卖,叫卖油汆臭豆腐的摊贩穿着短袄,挑着一副担子,前面挑个油锅,下面放着炭火炉,担子后面是五六板臭豆腐。村上有一座石板桥,从江湾镇、大柏树来的商贩大多经这里的“阁老殿”到四平路去的。油汆臭豆腐的摊贩在石桥边停下,一声吆喝,我们这群八九岁的孩子就围了上去,看着那臭豆腐从板上滑向油锅,只听“滋——”地一声,油锅冒出一阵阵气泡,银白的臭豆腐在锅中跳舞起来,转几圈,成了金黄色。摊贩用筷子将臭豆腐搛起,排列于锅上的铁丝网沥油。

  解放初,一根油条是300元(合现在3分),油汆臭豆腐好像是100元2块。孩子们掏出零用钱,买上2-4块油汆臭豆腐,用一根热水烫过的稻杆,上海人称为“水草”,把油汆臭豆腐穿成一串,浇上辣火酱。昂着头,龇着嘴,小口咬下去,脆香鲜辣的表皮,银白嫩嫩的豆腐,真是鲜美无比!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品尝过这道“金镶白玉嵌”的油汆臭豆腐后,大加赞赏。散文家周作人曾念念不忘绍兴家乡的这道美味,熟知苏州名菜佳肴的美食家及作家陆文夫,津津乐道的还是玄妙观的油汆臭豆腐。如今的上海也不乏“油汆臭豆腐”的身影,可是不知为什么,那味道比儿时逊色多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特别报道
   第A04版:特别报道
   第A05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6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7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08版:特别报道
   第A09版:特别报道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科教卫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迎战“海葵”特别报道
   第A17版:伦敦眼
   第A18版:伦敦眼
   第A19版:伦敦眼
   第A20版:伦敦眼
   第A21版:伦敦眼
   第A22版:伦敦眼
   第A23版:伦敦眼
   第A24版:伦敦眼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文娱新闻
   第A28版:文娱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财经新闻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3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4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5版:酒旗茶垆
   第B16版:美食专列
   第B17版:生活之友
   第B18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9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1版:家居装潢
   第B2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彩票看点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
   第B36版:新民楼市
   第B37版:新民楼市
   第B38版:新民楼市
   第B39版:新民楼市
   第B40版:新民楼市
酸奶总是老的好
体育明星的饮食时尚
食牛肉旧闻
菠萝油
海派“油汆臭豆腐”
溪口千层饼
新民晚报好吃/美食物语B10海派“油汆臭豆腐” 2012-08-09 2 2012年08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