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喀什风情
叶永烈

    叶永烈

    走过北疆,走过南疆,甚至还深入罗布泊追寻彭加木,我对新疆算是熟悉的了。然而居然有那么多的人说:“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也真巧,由于上海是喀什的对口支援城市,喀什举行上海文化周,我有幸应邀为喀什读者签名售书,得以领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貌。

    喀什真远。从上海飞往喀什,横穿整个中国,飞过雪山,越过大漠,飞了8个小时。到达喀什机场时,已经是晚上7时半,那里跟上海有着2小时的时差,喀什人在下午4时上班,8时才下班。

    一位上海援疆干部告诉我,喀什除了主干道人民路、解放路以及团结路、文化路等之外,路名几乎都是用维吾尔语命名的。

    一到喀什,我就处于浓浓的维吾尔迷人风情包围之中。一辆辆摩托车从街上飞驰而过,驾车者往往是戴四方帽的维族小伙子,而后座则坐着身穿色彩艳丽的连衫纱裙的维族姑娘。到处是卖抓饭的清真餐馆,空气中飘荡着烤羊肉串的香味。弹着热瓦甫或是拉着艾捷克的维族乐曲声,艾提尕清真寺的诵经声,声声入耳。这里是新疆维吾尔族最多、最集中的城市。所谓“不到喀什等于没到新疆”,是指喀什最鲜明地体现了维吾尔族特色。

    很难想象,在干燥少雨的喀什市中心,居然有一个硕大的碧波荡漾的人工湖——东湖。走过东湖上的土曼大铁桥,以人民东路为界,马路两边判若两个世界。马路右面是一大群新盖的高楼大厦,而马路左边则是一大片40多米高的黄土高崖,上面密密麻麻堆积着用黄土泥砖建造的房屋。那便是喀什老城,名叫“高台民居”,是维族世代聚居之地。在维族朋友阿依古丽带领下,我从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边下车,踏上一级级台阶,去探访高台民居,因为喀什人说“不到高台民居等于没到喀什”。我上了黄土高崖,如同穿过时光隧道,看到的是三四米宽、弯弯曲曲的黄土小巷,两侧是黄色泥墙房子。

    这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是西域36国之一的古疏勒国的国都。10世纪时,喀喇汗王朝在这里建造王宫。迄今在这近2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崖上,仍居住着2094户、一万多人口,全部都是维族。这里有50多条小巷,巷子里每隔一二十米,会有一扇很大的对开木门,门上有着精致的雕花以及一对大门环。阿依古丽带我入内参观,哇噻,里面竟然是那样的富丽堂皇,别有洞天,跟外面的土墙窄巷有着天壤之别。木门之后是一个四五十平方米的院子,种着葡萄、石榴、无花果、杏树。围着院子的是一条漆成天蓝色的回廊。回廊连接着一个又一个蓝门、蓝窗的房间。回廊还连接着楼梯,上面是依着山崖而建的二楼以至三楼。回廊以及所有房间都铺着花地毯。好客的主人请我进入宽敞的客厅,我注意到装修极其考究,墙上有花草浮雕,窗的上方是尖拱木雕,四墙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壁龛,内置银壶、瓷盆、玉雕等维族工艺品。阿依古丽告诉我,一扇大门之内,住的是一个家族,这些老房子往往传了七八代。最初的房子没有这么大,随着人口的增加逐渐依崖扩建。老房子冬暖夏凉,很舒服。有的房子年代太久,成了危房,政府采取两种方案:一是迁往新建楼房,二是原地原样重建。不论选择哪种方案,政府都给予补贴。通常年轻人选择住新建楼房,老年人喜欢回迁。

    走出高台民居,我见到的是不远处徐徐转动的摩天轮,已经封顶的高达32层住宅大楼,满街飞跑的嫩绿色轿车,大型商场闪闪发亮的玻璃幕墙。喀什,当年是横贯亚欧大陆“丝绸之路”南、北、中三路交汇的咽喉重镇,如今是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接壤的中国西部中心城市。充满维族风情的喀什,是熠熠生辉的塞外美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民生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深度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周刊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老邻居
喀什风情
戳穿
壶居阁里识暗香
挂髯的非生活化
大象“除草剂”的启示
春天的路线
“专家说”何时不再让我们为难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喀什风情 2012-10-04 2 2012年10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