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为何一用就坏?
1986年,在一次给民盟会员作国家“七五”计划的报告时,钱伟长花了很大篇幅谈起了人的智力开发问题。“为什么大学统一招生时,各校的分数线会相差悬殊?”“为什么我们的有些工业产品一用就坏,不受欢迎?”钱老认为,这些问题还是要从教育上找原因。“假如我们的产品能有90%合格就不错了,为什么不合格?为什么工作达不到质量?就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水平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这就要开发他们的智力。”钱老说,国家提出搞九年义务教育,这是完全正确的,但不希望搞成九年制的“文凭教育”,让孩子上九年学然后发个文凭就算达到水平了。
钱老进一步提出,智力不是天才。现在有种误解,以为智力开发是要培养一些天才,事实不是这样的,老实说,我们国家假如得到了100个诺贝尔奖,但仍是低素质的劳动力遍地,这也是实现不了现代化的。所以,智力开发绝不是天才问题,我们恰恰是缺乏一大批的“地才”。
细分专业有必要吗?
现在许多高校纷纷在低年级尝试淡化专业,实行通识教育,殊不知,早在1957年时,钱伟长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对高等教育专业过细问题提出了质疑。他以高等工科学校为例说,如果把教育目标规定为是“培养某一工种的工程师”,那就势必导致专业设置的过细。比如,当时我国高校的机械专业就分了40多个小专业,有的小专业中再分出专门化的培养方向,这是否有必要呢?钱老认为,过细过专的训练并不一定能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准确对接。表面上好像由于分了过细的专业而使培养目标更“明确”了,实际上毕业生因为专业分得过细对不上企业和社会需求的“口径”,大量“改行”后还得从头学起,再加上基础不够,往往事倍功半。
科研力量如何配置?
“如果不切实抓好基础科学研究,就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打翻身仗,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很难尽早实现四个现代化。”上世纪80年代,钱伟长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重视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综合平衡。当年钱老痛斥某些部门和企业在科研的组织与安排上出现的急功近利倾向,现在看来仍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钱老批评有些单位片面强调近期的微观经济效益,往往只重视一些开发性的工程研究,忽视必要的基础研究。此外,不少大中型企业只抓近期见效的“短平快”项目,不愿投资周期长、收效慢却后劲足的中长期科研项目。
钱老认为,为了振兴经济,是需要将主要的科研力量投入到应用和开发领域,但同时也应当鼓励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专心从事基础研究。而且,有关部门还必须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作出全面的测算和配置。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