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通过萨里奇向克林顿“捎话”
尹明华
  尹明华

  托尼·萨里奇其实是一位中国通——不仅会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而且对中国宋代历史很有研究。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说是,他在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中教授过“宋史”。

  时值1998年4月,春暖花开的季节。正午时分,在上海淮海西路复兴中路口的一家餐馆里,熙熙攘攘,僻静的角落里坐着面对丰盛菜肴而似乎食欲不大的三个人。

  我们和上海英文星报资深记者陈卫华谈得如此倾心和认真。我们正在试图“操纵”一位世界最强大国家的总统访华时的一项行动!

  我和陈卫华十分希望克林顿先生在访问上海期间,能够走进电台直播间,与中国、上海的听众进行交流。这桩史无前例的举动如能成功,将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正在发展着的民主和开放,将通过世界主流媒体的报道扩展中国改革开放的影响和形象,将对中国媒介、尤其是对中国广播电视的运作模式提供良好的案例。

  很高兴萨里奇先生表示了对“克林顿与中国广播听众”对话这一建议的认可。他并且认为,这一行动完全有“成功的可能”。因为全世界都知道,“我们的总统爱出风头,最喜欢‘第一次’”。

  大约两三天以后,陈卫华告诉我,萨里奇先生已有传话,说克林顿果然对这一建议很感兴趣,他详细询问了这种“广播对话”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影响力。

  接下来,应该是两国间的“外交行动”了。萨里奇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他的预言很快得到了应验。美方并且认可我的建议,由“市民与社会”来担当这一非凡特殊的任务。

  为克林顿总统走进电台所进行的准备工作是紧张而愉快的。我至今仍记得与市外办陈延处长一次次的具体商议配合,至今还保留着一份与白宫安全顾问、新闻官员、警卫人员以及美国驻沪总领事、领事们愉快合作的清晰回忆。有一次忙到下午1点30分时,我向他们宣布,要请他们吃中饭,地点在电台食堂,每人15元标准客饭。决定宣布后,10多位满头大汗的美方人员顿时拍手欢呼起来。我想那一顿饭他们一定吃得很愉快。因为显然他们饿坏了。

  按照当时广电局局长叶志康的要求,在克林顿总统访沪的前两天,我通知左安龙、徐蕾两位主持人做好准备,并在以后仔细审阅了他们的主持策划。

  以后,一切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克林顿总统在徐匡迪市长的陪同下,走进上广直播室。他看起来气色不错,心情不错,谈得也不错。中途通过安全顾问伯格先生与中方商量,想延时畅谈,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克林顿在《我的生活》一书中,描述了他的中国上海之行,并且这样提到了做客上海电台的经历:

  我们从北京前往上海,这次访问中最受启发的经历是我和市长一起参加电台直播,回答听众打电话提出的问题。给我提的问题很好但也是预料得到的经济和安全问题,给市长提的问题更多;向他提问的人感兴趣的是更好的教育和更多的计算机,担心随着城市的越来越繁荣和越来越膨胀出现交通堵塞。我不禁想到,如果市民向市长抱怨交通堵塞,这说明中国政治正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时间,造就着许多令人激动的历史。但是,有一些记忆是永不会被覆盖的。

  以后,不管世界政局怎么变化,不管克林顿先生发生什么变化,我始终对这位总统先生心存谢意,心存敬意。谢谢他的“配合”,还有萨里奇先生、陈卫华先生热情而充满睿智的合作。

  明请读一篇《重要的履职平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康复
   第B04版:康健园/保健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话说莫言获奖
通过萨里奇向克林顿“捎话”
我的穷街上的学生们
过长江
秋艳(国画)
瑶池仙境
鲁迅第一次投稿
瑶池仙境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通过萨里奇向克林顿“捎话” 2012-10-29 2 2012年10月2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