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杯”上连续刊发了褚半农、钱志伟谈上海本土老房子“绞圈房子”的文章,读来颇有兴味。因我从小成长在“绞圈房子”里,因此对“绞圈房子”印象格外深刻。我还想补充的是:现在被称为上海老房子的石库门,其实脱胎于“绞圈房子”。
据我所知,早在明末清初,上海地区就有了“绞圈房子”;后来“绞圈房子”曾经遍布于上海城内和郊外,有过辉煌的历史,是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民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城市建设大发展中,“绞圈房子”绝大部分被拆除了。只有位于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南侧,还保留了一幢“绞圈房子”,它是近代实业家陈桂春于1914年建造的“颖川小筑”。1991年浦东开发,因扩筑陆家嘴路而拆除了“颖川小筑”的大院门墙。之后1996年陆家嘴中心绿地市政动拆迁中,这座民宅得以保留,修缮后作为陆家嘴开发陈列室向游人开放。现为“吴昌硕纪念馆”。
上海石库门建筑诞生于上海开埠后的19世纪中叶,虽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但只要细细比较,就可发现石库门建筑其实脱胎于先前的上海民居“绞圈房子”。
先说门楣,它犹如人的颜面,从中可一窥住房的精气神。在早期石库门建筑中,门楣常模仿“绞圈房子”建筑中的仪门,做成中国传统砖雕青瓦压顶门头式样。后期渐渐演变成在门楣中,留有长方形的门额,并配有云纹花边,上书四字吉祥语。这在许多石库门建筑的门楣上,依然能找到其踪迹,与陈桂春的“颖川小筑”仪门中门额“树德务滋”如出一辙。
再说天井。早期的石库门,一如“绞圈房子”传统民居,中轴对称,封闭性强。后逐渐蜕化,从家族群居住宅演变成了家庭单元住宅,但依然可见母体的痕迹。我们从石库门的前门进入,有一个几平方米的天井,这正是“绞圈房子”庭心(天井)的痕迹,只不过适应家庭单元住宅,缩小了。
三说客厅,它无疑来自于“绞圈房子”的客堂。史料记载,在早期的石库门中,客厅可举行“聚会、喜庆、宴请等礼仪活动”,这正是“绞圈房子”客堂的功能。后来石库门的客厅渐渐变小,并向高处发展,建成两层以上的楼房,这样原来众多的厢房也大大缩减了,从这一点来说,石库门是缩小了的经过改良的“绞圈房子”。不过,我们从石库门的天井、客厅、厢房等名称中,不是仍能读出往昔老房子的味道来么?
为什么在市区石库门建筑会取代“绞圈房子”? 其实这一时期,正是我国从封闭的封建社会向开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在住宅建筑上的反映。封闭的、占地面积大的“绞圈房子”,已不适应开放的城市商业化的发展,这样,几代同堂的“大宅门”自然渐渐被独门独户的石库门所取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生动地显示了上海城市建筑文化的丰富性、多元性与时代性。
“绞圈房子”是具有上海本土建筑特色的老房子,它见证了上海开埠前的漫长岁月,珍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变迁。它在中华建筑史、特别是上海建筑史上,应有其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