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兵器/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反隐慧眼”:捷克“被动”式警戒雷达
毕晓普
■ “维拉-E”探测天线
■ “无声卫士”雷达控制屏上清晰显示周边目标
■ 4月27日,捷克电视台公开演示“无声卫士”警戒雷达
  一位科学家曾说过:“低可探测技术是继原子弹之后最重大的军事技术突破。”运用该技术设计的战机很难被传统雷达发现,因此被称为“隐身战机”。随着隐身战机多次参战,其具备的优势已获得实战的检验。然而“有矛必有盾”,针对隐身飞机的探测系统也陆续出笼,其中诞生于捷克的反隐身雷达家族就是其中的一支奇葩。

  “雷达怪杰”领衔研制

  在反隐身技术(低可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捷克泰斯拉公司一直独占鳌头。泰斯拉公司(最初称泰斯拉军工厂)在研制和使用以被动(无源)电子对抗跟踪为工作原理的被动监视系统方面拥有超过40年的丰富经验。

  直上世纪50年代末起,美国先后推出多种雷达制导巡航导弹,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国家却没有雷达可以探测这类导弹。当时捷克的泰斯拉军工厂有一位名叫弗·佩赫的雷达专家,人称“雷达怪杰”,多有技术奇招。于是苏联便通过华约向泰斯拉军工厂下达了一项绝密任务:尽快研制出能发现雷达制导导弹的雷达系统。苏联方面把大批通过间谍手段获取的有关美国导弹的资料提供给弗·佩赫领导的工作小组作为参考。

  众所周知,传统雷达靠发出电磁波来探测目标。弗·佩赫却反其道而行,大胆采用被动原理,即雷达本身不发射任何电磁信号,只“聆听”电磁信号,然后通过分析信号变化推算目标位置和动向。

  1963年,弗·佩赫的研究小组终于研制出世界首部被动雷达监视系统PRP-1,并将其命名为“科帕奇”。作为第一代被动监视系统,“科帕奇”的性能十分有限,一次只能探测和跟踪1到6个目标,且需要手工操作。但华约部队经过试用后相当满意,要求继续研制后续型号。于是弗·佩赫和泰斯拉军工厂在1979年推出了第二代KRTP-81“拉莫那”战略电子情报系统。该系统可探测和跟踪20个空中目标,由于其接收装置呈椭圆球形,被称为“垒球”。

  1987年,弗·佩赫又拿出了更先进的KRTP-86“塔马拉”电子情报/电子战对抗系统。“塔马拉”系统的接收装置像一个圆桶,所以被戏称为“垃圾桶”。虽然外号不雅,但“塔马拉”的作战性能却不低。由于增加了计算机和现代化电子设备,该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作战效率和准确度有了空前提高,可探测和跟踪250公里内的23部雷达和48部敌我识别系统。不过,由于造价昂贵,到上世纪90年代末,苏军仅购买8套,欧洲华约部队部署了5套。苏联解体后,华约部队的5套系统被俄罗斯搬走了1套,有2套留在波兰,2套被捷克军队接管。南斯拉夫后来从捷克购买了这种雷达系统。

  “隐身飞机”原形毕露

  被动雷达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借助外部非协同式的辐射源来进行探测和定位。隐身飞机利用独特外形设计和特殊吸波材料,实现了较好的雷达隐身性能,传统雷达很难找到它们。而“维拉-E”则能够探测到隐身飞机发出的微弱、短暂的电磁信号,让其原形毕露。

  1994年,泰拉斯公司成立ERA子公司,专门负责研制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和军事防空的被动监视雷达系统。1995年,ERA研制出“维拉-A”窄频带被动监视系统,捷克军队共装备了7套,主要用于北约统一扩展防空系统、空中交通管制和搜救行动。1996年,ERA开始着手开发更宽频带的固定型“维拉-E”反隐身雷达系统,1998年研制成功,同年装备捷克军队,次年6月在巴黎航展上公开亮相。2002年,整体性能更胜一筹的车载机动型“维拉-E”雷达系统诞生。

  机动型“维拉-E”是一种战略及战术监视系统,用于对空中、地面和海上(舰艇)目标的探测、定位、识别和跟踪。整套系统由4个分站组成:电子战中心(分析处理中心)位于中央,另外3个信号接收站分布在周边,呈圆弧线形布局,站与站之间距离超过50公里。

  信号接收站使用重型汽车运载,车长6.5米,宽2.5米,高2.6米,公路时速80公里,接收天线支架竖起时高17米,占用空间9×12米。天线为圆柱体结构,高2米,直径0.9米,重300千克,所需电力为24伏/300瓦,能耗低,可靠性极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达2000小时。只需3个人即可在1小时内竖起天线,进入工作状态。电子战中心可部署在集装箱运输车内,拥有完整的计算机处理系统、通信指挥和控制系统。

  多国青睐“被动”雷达

  在精确制导武器日新月异的现代战场上,只要能发现目标,距离消灭目标也就不远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隐身与反隐身技术的角逐实质上就是生与死的较量。许多具备较强科技实力的国家都已着手研制反隐身雷达。以现阶段的技术,被动雷达、超视距雷达(米波雷达)、双基地或多基地雷达都具备一定反隐能力。

  捷克ERA公司除了推出“维拉-E”雷达系统,还推出了同样可探测隐身飞机的“博拉普”被动雷达监视系统。该系统工作频带为0.8到18吉赫兹,可接收目前最新雷达(如脉冲多普勒雷达、异频雷达收发机、战术导航/测距系统询问机等)的电磁信号和通信信号,最大作用距离400公里,可自动跟踪200个目标。

  乌克兰的“铠甲”雷达系统与“维拉-E”相似。该系统由顿涅茨克的Topaz设计局设计生产,每套系统包括3个探测跟踪站和1个具备强大分析处理能力的指挥控制中心,这些系统都安装在重型越野车上。在野外展开部署后站与站之间相距60公里左右。每个跟踪站安装一套旋转天线,覆盖0.1到18吉赫兹频带,可接收和分析飞机战术导航、雷达高度计、多普勒雷达、火控雷达、通信和敌我识别系统发出的电磁信号,能同时跟踪40个目标,对飞机、直升机的探测和识别率为90%,但定位精度有待提高。

  俄罗斯和美国也都紧锣密鼓地研制本国的“被动”反隐身雷达。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1998年10月展出了被称作“沉默哨兵”的被动雷达系统。俄罗斯研制的“卡尔秋塔”雷达同样是由3个接收站组成的无源探测和定位系统,可对机载、舰载和陆基电子设备的辐射信号进行接收、分析与识别。英国、法国、德国、芬兰等国也都在加紧研制“被动”式无源探测和定位系统。 毕晓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民生新闻·专题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5版:新民环球
   第B06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B0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B08版:文娱/新民环球
   第B09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B10版:健康/新民环球
   第B1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12版:家装专刊
   第B13版:市场之窗
   第B14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15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B16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地产资讯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4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5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6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8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3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32版:广告/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36版:广告/新民楼市
“反隐慧眼”:捷克“被动”式警戒雷达
意海军升级潜水系统
美研制低成本机械手
“小鬼当家”:微型武器征战反恐前线
新民晚报兵器/军界瞭望B04“反隐慧眼”:捷克“被动”式警戒雷达 2013-05-16 2 2013年05月1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