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是造成青年失业率节节攀升的主要原因。每当经济萧条时,总有大批年轻人失业,因为雇主迫于成本压力裁员时,往往拿新人“开刀”。在西班牙和希腊,六分之一的年轻人失业。经合组织以发达国家为主的成员国青年失业率自2007年以来攀升三成。在福利丰厚的发达国家,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令公共财政不堪重负。2011年欧洲失业青年造成经济损失达1530亿,是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
全世界近半数青年生活在南亚、中东和非洲,这些地区年轻人人口众多,青年失业问题更严峻。
基于美国就业数据的一系列论文指出,“毕业即失业”的人即使找到工作,工资也相对较低且未来很可能再度失业。第一次失业时间越长,情况就越糟糕,而且他们的下一代往往也会遇到同样的就业难题。
有人寄希望于出生率下降导致劳动力短缺,青年就业难问题将自行解决。然而,人口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依然面临青年失业率高企问题。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停滞以来,日本就业情况恶化,即使后来总体情况有所好转,青年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家里蹲废柴”成为日本社会的特殊现象,特指那些已经成年却不工作、与父母住在一起、甚少离家的“宅男”。
在发展中国家,青年时代失业的“疤痕效应”照样严重。一项研究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印尼劳动力市场,结果发现当年失业的年轻人如今再难找到工作,即使有工作也多为非正式的临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