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吉利”的蒙克
林明杰
■从左至右:蒙克作品《呐喊》《吻》《绝望》(局部) 图TP
  ◆林明杰

  明天,一个有史以来最全面的蒙克艺术展将在挪威奥斯陆举办,以作为对这位现代艺术巨匠诞辰150年之纪念(本报记者乐梦融已赴现场采访报道)。 

  数年前,我在瑞士巧遇蒙克作品展。在他那些充满着绝望、哀伤、恐惧、癫狂气息的作品前,我深深感动,仿佛体会到了人间至痛。 

  然而,我同时怀疑,如果蒙克诞生在中国,而不是挪威(当然,这不可能,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艺术家),他的命运将会如何? 

  仅仅从大众审美习惯来看,蒙克的画在中国会毫无市场——因为“不吉利”。 

  只要听听他作品的名字就够了:《病孩》《在灵床旁》《母亲之死》《忧郁》《病室里的死亡》……再看他的画:阴郁、扭曲、压抑、狂躁、悲哀……中国人讲究吉利,这样的画怎么能挂在家里呢? 

  不要说中国人,就算是当时的西方人,也颇有受不了他的。1892年,他在德国柏林美术家协会举办展览,被保守势力封掉。1937年纳粹政权把蒙克的艺术宣布为“堕落”和“颓废”的,禁止展出。 

  在人类历史中,如何对待死亡以及对待内心的欲望尤其是“消极情绪”,一直是不容易的。 

  每当敏感而真诚的艺术家试图表达那些不被认可的情绪和欲望时,就会引起惊恐乃至围剿。 

  探索人类内心世界秘密的不仅有心理学家,还有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和艺术家等。许多人即使知晓了人心秘密,也会审时度势地揭秘,有的甚至讳莫如深,暗中利用。惟有艺术家是最无顾忌、最无私的探索者,就像喊出皇帝什么都没穿的孩子那么天真无知。 

  人们害怕“不吉利”的艺术,各有各的原因。普通老百姓或许是因为迷信,怕这些“悲观”“阴暗”的画作把晦气带入自己的生活。而纳粹害怕蒙克,则是纳粹需要民众维持高亢的幸福感、仇恨和斗志。蒙克的作品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心。当人一旦真心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就会生不忍之心,就会弱化纳粹的“战斗力”。 

  当人摆脱了自私的小我,就不会畏惧所谓的“不吉利”。上海的宗教家朱幼兰先生生前常书“死”字赠给信众。我曾见朋友家中堂而皇之悬挂其“死”字。在他们心中,“死”是每个人都必然经历的,又有什么“不吉利”的?活着的时候如何做人,才是“吉利”与否的关键。 

  蒙克26岁时写道:“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乐观地审视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的境界似乎从“小我”逐步升华为“大我”,从小爱衍生为大爱。以战争为例,从古代“屠城”“坑俘”之残酷,到当今世界之“精确打击”战争理念被普遍认可,皆因人心之不忍被广泛认同。懂得了人间的无奈、痛楚、绝望、恐惧、悲哀,也就懂得了爱。 

  那些揭示了人类悲哀的艺术作品,实乃人类之“大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谁能领军亚洲艺术市场?
“不吉利”的蒙克
我的批评观
文化底线在哪里?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B04“不吉利”的蒙克 2013-06-01 2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