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写在新闻的背面
凌河
  凌河

  现在读报的人,比起先前来,多乎哉?似乎不多也。我这个做了一辈子报纸的人,也离“纸质”渐行渐远,大多数阅读,是在网上了,即便是看报,也是看它的网络版。 

  但报纸还是可读的,什么原因呢?因为一张报纸,白纸黑字,有其两面,读报读报,经常还可以读到新闻的背面—— 

  比如报上连篇累牍,宣传一位英雄的事迹,说中条山的深处,人迹罕至的大山里头,有个孤独的林场,为了防火防盗,必须有个护林员。于是一个转业军人去了,一去就是30年,老林作床,青山为伴。父亲去世了,不回去;老婆生病了,不回去;连孩子考学,也不回去。30年下来,自己得了关节炎,也不下山,落下个终身不愈的病根。这样的“爱林如家”,当然令人感动,于是高奏出一曲英雄的颂歌,成为当地报纸的典型,还投了几十万元排了个大戏弘扬他呢! 

  只是读了典型之后,也有有识之士,发出了“负面”的疑问和感叹——这疑问,就是为什么让人家去深山老林一待就是30年呢?比如他老父病逝,难道不能派人替换一下,让他回去奔丧?又比如人家老婆病在床上,难道也不能换一下班,让他照应几天?至于后来英雄得了那么重的病,就更应当替他下来,让他治病,为什么一定要让他“坚守”在深山老林呢?也许这才像一个“模范”,也许这才能成为一个“典型”,如若没有30年的深山孤影,没有一次次的不近人情,就不足以感人,就不足以树立为一面“旗帜”。但这样的“打造”,是否过于缺少一点人性、人情或人道主义呢?甚至有人说,那排戏的几十万元,还不如帮助他治伤,来得更“人道”一点呢。 

  其实这样缺少一点人道的“典型”,在报纸的背面,并非仅此一例——近期雅安地震,感人之事不少,其中一位“卖粥奶奶”,则令多少人流泪。长春一位孤老,84岁了,没有亲人,也没有依靠,天天卖粥为生。地震了,老人将辛辛苦苦卖粥攒下的200元钱无私地捐助出来,算是尽了绵薄心意。于是报纸连篇累牍,荧屏争相传播,“卖粥奶奶”多么令人感动,我们看了报纸,连眼泪都要流下来啦。 

  然而流泪之余,我们不妨也想一想,一位84岁的老人,毕竟不是“80后”那样的身子啊,叫一位84岁的孤老,仍然天天在街头的寒风里烈日下一勺一勺地卖粥,就凭这一条,也许我们更应当流泪。面对一位84岁的孤老,我们最起码的社会保障在哪里?我们众多的慈善组织在哪里?我们据说常常在送的温暖又在哪里?也许是在今天,当奶奶颤颤巍巍捧出赖以糊口的200元善款时,我们对她的名字如雷贯耳,但这么多年来,在平凡的日子中,奶奶天天站在街头的身影,我们看见过没有,我们为之动容没有?所以也有人问,“卖粥奶奶”这样的爱心,是否应当鼓励?这样的鼓励,是否有悖基本的人道?说到底,84岁的“卖粥奶奶”,恐怕不是我们的荣耀,而是社会的悲哀,我们与其“感动得流泪”,真不如深刻痛切地反思一下我们自己呵。 

  新闻的背面,其实还有诸多的可读,只可惜我们的报纸,从来就缺少“力透纸背”的深度,而我们的读者,似乎也忘记了事物都有“两面性”这条辩证的法则……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追求公正公平,是梦想也要见行动
写在新闻的背面
有些辟谣你还是会信
儿童节,是谁的“白色高跟鞋”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5写在新闻的背面 2013-06-01 2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