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专栏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儿童节,是谁的“白色高跟鞋”
李泓冰
  李泓冰

  儿童节到了。 

  我一直觉得,像儿童节、青年节、妇女节、劳动节之类,只属于城市,和乡村不甚搭界。当年戴安娜会见特蕾莎修女,看到她打着赤脚,这位颇有平民精神的王妃说了一句话:“羞愧啊!我脚上穿了双白色的高跟鞋!”对乡村儿童来说,儿童节就是他们眼里的“白色高跟鞋”——那不是电视上另一群楚楚动人、被爱包裹着的儿童享受的“奢侈品”吗? 

  当爸爸妈妈都成为一年只能见一次的“奢侈品”时,谁来给乡村儿童过节呢?这群孩子的数量,在中国蔚为汪洋。据全国妇联刚公布的数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已占农村儿童37.7%。尽管他们的命运牵系着中国的未来,却未能引起主流社会足够的关切。 

  爱子心切的城市白领抢购洋奶粉的热情,使香港甚至遥远的荷兰都在害怕危及自己孩子的奶粉供应;幼升小、小升初名校争夺大战硝烟弥漫,家长们一边为孩子掏着昂贵的培优费,一边抱怨折磨人的应试负担;还有关于小胖墩儿现象以及中考体育测试的种种纠结……每每看到媒体上各种相关的解读,我总不合时宜地想起被新闻遗忘的另一群孩子,他们在遥远的,天的那一边。 

  哦,偶尔我们也会从二指宽的社会新闻中看到他们:某工地有儿童贪玩受伤,一儿童过马路被撞死亡,某池塘发生儿童溺亡惨剧……还有性侵案、食物中毒案,还有“八元学生餐补,领导老师‘吃’掉3元”之类。对他们而言,洋奶粉、培优班、小胖墩儿的苦恼,都如“白色高跟鞋”般陌生,可望而不可即。他们渴望的,是能有牛奶喝,哪怕里头掺了什么诡异的东东;能不用在山路上花三小时才到学校,能有安全的、不像沙丁鱼罐头的校车;更重要的,妈妈能不能在身边陪我长大…… 

  今年六一前围绕孩子的一些恶性新闻,让人心里堵得慌,肮脏之手接二连三地伸向儿童,一些偏远的乡镇学校似有失守之虞。这些新闻唯一的“用处”,是让媒体和更多的人发现,相对于城里孩子“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偏远地区农村娃的“野蛮生长”更值得高度重视。否则,缺少父母陪伴和社会关切的他们,将来有可能引爆接踵而至的各种社会问题:失学、失业、失婚,家庭失和、犯罪率上升…… 

  在城乡两极,家庭资源、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失衡,让乡村儿童的人生上升空间十分逼仄。暂时处于底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孤独的成长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身心伤害相伴的反社会倾向,更有城乡二元结构侵蚀着他们向上攀升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川、京关于儿童的两度谈话,抓住要害,意味深长:“不管是什么情况,不论是什么天灾人祸,一定不要让下一代受到伤害,这是我们的责任”;“坚决防止和打击破坏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 

  如果,像三元餐补之类的“赤脚”善政多起来,再扎紧乡镇学校的安全篱笆,新型城镇化又能让妈妈在家门口打工,回到孩子身边……安心并踏实下来的孩子,才有心思、也有人陪着过儿童节,将来才有可能穿上自己的“白色高跟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科教卫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追求公正公平,是梦想也要见行动
写在新闻的背面
有些辟谣你还是会信
儿童节,是谁的“白色高跟鞋”
新民晚报评论·专栏A05儿童节,是谁的“白色高跟鞋” 2013-06-01 2 2013年06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