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无缝衔接” 急救上演“生死时速”
以往,心肌梗死患者从发病、呼叫120、运送、急救会诊、检查到进入手术室救治,可能需要1个小时。而通过数字化系统院前—院内无缝衔接系统,则仅仅需要30分钟。8月5日下午,包括新民晚报读者在内的40名市民代表受2013上海卫生科技活动周邀请,来到市第十人民医院,通过观看抢救演练的生动形式体验了信息化手段打造的“无缝衔接”急救绿色通道。
13:30,1名因突发心肌梗死而奄奄一息的“患者”阿文痛苦地躺在公司的楼道地板上,经路人发现报“120”紧急呼救。在短短数分钟后,头戴“单兵摄像”头盔的急救队员便如同天降奇兵般来到了现场,他们通过单兵摄像和对讲系统,将现场情况实时传播到了十院急救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医护人员通过接收到的现场图像、检查结果及对讲系统,不但能够清晰地了解事发现场的场景,而且可以根据初步的病情判断,组织相关科室准备紧急会诊和抢救绿色通道。
“太神奇了!”40名市民近距离亲眼目睹了这场高科技抢救绿色通道全过程,纷纷发出赞叹。来自闸北疾控的晚报读者谢淦表示,这样的演练参观形式很新颖,比较直观地让大家理解了真正的“无缝衔接”。“希望今后多多组织这样的体验活动,这样可以让广大市民更加理解急救过程,也更加理解医护人员。”
十院心内科徐亚伟主任介绍,数字化无缝衔接的急救处理方式,实现了让更多的患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有效的救治,十院数字化急救对接系统成功运用后,将成为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院前—院内无缝对接系统。 本报记者 马晓荔 实习生 欧文杰
国际一流一体化手术室 机器手轻松摘肿瘤
你走进过手术室吗?你亲眼观摩过手术全过程吗?8月6日下午,6名新民晚报读者应邀来到瑞金医院,亲眼目睹1小时的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手术。
患者是一名68岁的男性直肠癌患者,主刀医师是瑞金医院副院长郑民华教授。读者们在医生的指导下穿戴好手术服走进手术室,只见数名医护人员正透过屏幕监视手术进程,主刀医师紧握机器手臂正在为病人切除肿瘤。
术后,郑民华院长带领大家参观了国内外首屈一指的一体化手术室,详细讲解以内窥镜、腹腔镜相结合的外科手术新技术。郑院长放弃了休息与每位读者合影,还与大家闲聊了起来。对于现代白领的“时髦病”,郑院长表示:“很多年轻人都对自己的健康不了解、不重视,这恰巧是很多小病最后演变成大病的原因。”他认为,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并不会马上导致疾病,但通过时间的积累,甚至是10年、20年后就显现出来了。因此,疾病的防治是从“防”开始的!
来自嘉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读者朱明峰先生连连感叹:“能有幸看到这样先进的手术实况,只能用两个字‘震撼’来形容!”朱先生是一名社区医生,之前当病人询问他有关于“微创手术是不是能把肿瘤切除干净”这样的问题时,朱医生总是不置可否,而今,亲眼目睹微创手术“如此神奇”之后,他感慨颇多:“我活了56岁,还是第一次看到国际上领先的一体化手术室,肠癌手术平常人听来已经不是个小手术了,医生们竟然用短短1个小时就搞定了,病人的损伤又小,竟然都没怎么流血!”朱先生一直想找机会参观学习下大医院的手术室,都连连碰壁,“是新民晚报圆了我一个心愿”,他希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可以延续下去,让普通市民打开视野,更全面地了解我国医疗事业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