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汪蔚雯
与上海书展文学艺术类讲座人山人海的场景相比,昨日,以“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为主题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现场却显得有些冷清,反映出中国读者对以科学为母题的读物并不热心。昨日下午,物理学家陈佳洱、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古生物学家周忠和这三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淼、果壳网创始人姬十三探讨这一现状:我们的阅读,范围是不是有点狭隘?
科学素养 不高
现场人少的尴尬说明国民科普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这引起了科学工作者的担忧。陈佳洱认为,虽然中国从古至今在科学方面有很辉煌的成就,但在古代,封建专制统治限制了人们对科学的关注;而现在,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过分商业化使得人们追求金钱而忽略了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他说:“目前中国基础科学研发经费占研发经费的5%,是世界倒数第一,很多人只关注见效快的研究。”周忠和也表示,现在有很多研究者在遇到一个课题前首先会问“这有什么用?”,他认为,科学应该探究未知的知识,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利益。 (下转A7版) (上接第1版)科普科技类网站果壳网CEO姬十三则有与前辈们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当中国读者严肃读物的阅读到一定高度后,科学素养自然会提高。
应试教育 害人
既然国民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那么实现全面的科普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他们在研发探月卫星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而人们的质疑让他更坚定了要让公众了解探月工程的重要性的想法。他说,根据演讲对象的不同,他写了38个不同版本的讲稿,针对不同的受众,科普应有不同的内容和方式。
现场一位初二学生道出了课堂应试教育的弊端,她说,虽然学校开设物理、化学之类的课程,但老师在讲课时只说其然,而不说其所以然,很多学生的好奇心因此被扼杀。对此,陈佳洱表示,中国教育制度的问题一直都存在,但中国学生太多,一下子改变不可能。教学本身就是教授科学知识,但现在的学校只注重灌输知识,缺乏启发引导,他认为,老师只有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才能将教育和科普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欧阳自远则认为,科学精神需要人们去怀疑,去提问,但现在老师教什么就是什么,这是中国教育目前的缺陷。
科普任务 艰巨
中国科普工作者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新发现》主编、复旦大学教授严锋介绍说,科学写作十分困难,如何用公众容易理解的语言来描述最前沿的科学发现是一件很艰难的事。他还表示,中国现在文理对立的现象十分严重,文理两方分别称呼对方为“科呆”与“文傻”。所以在科学传播中,很多科学家不愿写科普文章。身兼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双重身份,欧阳自远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科普工作在科学家群体中得不到重视,无经费补助,对提职提薪等也没有帮助。他觉得科普工作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所以很多科学家都不太乐意去从事这样一份有意义、没收益的工作。
此次多位中国科学领域的领军人物聚集上海书展,是因为参与编纂了《十万个为什么》这套历经50年的科普经典新版。在编写科普读物的问题上,台上嘉宾看法一致,这类图书只要有大小读者愿意看,他们乐意贡献出时间和本领域的才识,做一些科普工作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