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市场如何“啃下”环境整治这块“硬骨头”,普陀区的做法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山华市场最热闹也是最“脏乱”的时候,是卸货和交易两个时间段。总经理潘才东向记者描述了每晚的情景:每晚11时,市场里到处都在卸货,卡车、三轮车把道路堵得只有一米宽,拥挤之间,箱子被撞翻,水果洒落一地是常事,没有人会去拣掉在地上的水果。
还没等保洁人员把卸货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干净,凌晨4时小贩进场交易了。苹果甜不甜?咬上一口直接扔地上。这些水果被车辆来回碾压,日积月累,形成一层厚厚的果泥,遇到下雨天,果泥被水一泡浮起来,一脚踩上去就是三四厘米深的脚印。“我曾经穿着一双新的运动鞋来上班,3个月不到,鞋底被果酸腐蚀,烂了,渗水了。”员工陈佟说。
而铜川市场的脏、臭、乱设摊等问题,多年来一直遭到周边居民诟病。居民曾投诉,小区大门口的绿地和主要通道都被占据搭建成摊位,经营户随地扔垃圾,倒脏水,甚至小便。
在治理过程中,普陀区相关部门发现,环境脏乱有的缘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山华和铜川的产权关系错综复杂,无法通过单一企业或单一街道的努力完成治理;有的缘于市场商户的一些卫生习惯,需要调整管理规则。为此,相关部门总结出了一套“治理经”,针对不同的难点制定政策。经过治理,摊贩、顾客、周边居民发现,市场不一样了,被烂果泥覆盖的道路干净平整了,被纸板箱、三轮车堵塞的道路打通了,恶心的臭味几乎消失了。“市场环境变好了,做起生意来也觉得舒心,所以商户们都挺配合。”陈佟说。
难点一:产权关系复杂
困难:要治理卫生问题,首先要厘清“谁负责”。山华和铜川各自的产权关系错综复杂。面积6万平方米的山华市场主要由4个市场组成,有集体企业,也有私人承包的。由于历史原因,山华市场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属于石泉路街道,铜川水产市场地属真如镇,但市场内多家企业却属于长征镇。
应对:两个市场在长征镇牵头督促下,都建立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机制,比如在山华果品市场,就由面积最大的一家担起了重责。
难点二:先天不足
困难:这两个市场都是旧厂房“衍生”而来,硬件差,想改头换面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加强清扫和整修环境两方面下苦功。
应对:山华果品市场的保洁人员数量翻番,增加到60名,其中15人专门负责清扫主路。要求循环保洁,见脏就扫,清扫频次高低与市场交易高峰时间同步。
而铜川市场的76名清洁员分成3班,每天24小时不间断清扫。每天集中处理垃圾20吨,并定时用高压水泵冲洗路面和下水道。市场特别针对“四害”制定了严密的操作规则,每天喷洒灭蚊液,按一定密度投放鼠药。
山华市场有一条千米长的水泥路,被果酸腐蚀成了石子路,坑洼难行。这次,管理方花30万元重新浇上沥青。过去为了防止商户跨门经营、堵塞道路,每个商铺前都划了白线,但白线会被果酸腐蚀变淡,管理方以“反光路钉”替代,晚上也看得出。
铜川市场花了7万余元,对市场内河道进行整改,在河道两边筑起了隔离栏,防止商户将垃圾倒入河中。
难点三:小贩习惯差
困难:扫得再干净,也抵挡不住“前扫后扔”。
应对:为了让商贩们改掉随手乱扔的坏习惯,市场管理方毫不手软。在山华市场,所有商户必须在“门前三包责任制”的承诺书上签字,承诺“货物不过线,垃圾及时清”。如果被检查小组拍到照片,轻则罚款,重则被停业。为了便于追责,管理方给每个商户制作了红色的告示牌,挂在店门口,标明摊位编号、经营户和监管人。
而铜川市场联合工商部门要求经营户亮证亮照,107名保安24小时轮班巡逻,严格检查并制止经营户的不良行为,包括跨门营业、车辆乱停放、乱扔垃圾等。 本报记者 徐轶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