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住双腿的杨老伯
老烂脚是一种很难治愈的顽疾。患了10多年糖尿病的老杨,住院后被告知:实在没办法,为了保命只能截肢。喜欢骑自行车到处跑的老杨一听急了:没有腿,毋宁死。可是,主观意志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专家主任都来了,没辙。最后主治医生告诉老杨和家人:明天再请一位专家过来看看。
那天晚上,酷爱生活的老杨做了一个梦,戴着眼镜的市六医院的老专家来了,三下五除二,涂了药水,剥掉纱布,摔出窗外,腿好了……梦醒了,老杨满怀希望迎来了新的一天。等到专家来了,他惊呆了,穿着玫瑰色衣服的不就是护士吗?怎么说是专家呢?主治医生说,这是一位特殊的专家。
在病人和家属满腹狐疑中,蔡蕴敏仔细察看了老杨的病腿,经过深思熟虑她断定说:“保住这条腿,关键是彻底排除伤口内的脓液,既然常规引流效果不好,那就必须采取新的措施。给我半个月时间,让我试试看好吗?”主治医生听了马上表态:“我们相信你、支持你!”
根据感染和脓液通过皮肤下筋膜向下扩散,形成腿部复发性脓肿的特点,蔡蕴敏把自己学到的伤口护理知识和十几年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采用在腿部患处多点打小洞的办法,确保引流通畅,避免伤口反复感染。
蔡蕴敏为老杨换了一个多小时的药。半夜,老杨和儿子商量,第二天就转院。蔡老师服务态度很好,但她毕竟不是专家教授。第二天早晨,杨老伯起床了,脚沾地,怪了,腿不疼了,再一摸自己的额头,好像烧也退了。儿子早上来接老爸转到市六医院去,这一回,老杨改变了主意,他对儿子说,那个护士看来确实有本事,我腿不疼了,烧也退了,就住在这里治疗吧。第三天,连续20多天烧不退的老杨,这次全退了,体温回归正常。七天后,奇迹发生了,伤口脓液明显减少,蔡蕴敏用鼻子凑近闻了闻,嗅觉告诉她,感染完全控制住了。
老杨痊愈出院了,重新骑上“老坦克”到处转悠,鬼使神差的,有事没事,他会骑上一个多小时自行车,到金山医院伤口造口护理室去看看蔡老师,就是为了向她打一声招呼问一声好。
还有一位家住浙江平湖的黄阿婆,她的老烂脚也是被蔡蕴敏治好的。最后,黄阿婆无以致谢,就做了一双棉鞋给蔡蕴敏。两个月后,一位少妇来找蔡蕴敏,又送上一双棉鞋,原来她是黄阿婆的女儿,她说她母亲怕上次的鞋做得不合适,这一双是精心做出来的。
许许多多病人,病好了,和医院没有关系了,但还是就像亲人、朋友一样,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到换药室来看看蔡老师。
慕名而来的老华侨
一位近80岁的高龄病人,慕名来到了金山医院普外科“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老先生是旅居国外的华侨,患了一种男性少见的乳腺癌,手术创面形成一个非常大的疤痕疙瘩,时常发作,咨询了国外许多医院,均无法治愈。
蔡蕴敏揭开疤痕上的纱布,见伤口处理得很干净,有专业水平,但仍有一股恶臭扑鼻而来。蔡蕴敏闻过各种伤口的臭味,这一次,她觉得有点特别,于是摘下口罩,把鼻子凑近伤口,那专注的神情,立马打动了老先生和他的家属。老先生后来说到,给他看病的人都是戴着厚厚的口罩,就连自己做医生的儿女,也是戴着口罩进他房间的,他从来没有碰到像蔡蕴敏这样好的人。
之后,蔡蕴敏表示要在老先生伤口附近再开一个口子,把里面的脓水和污物彻底清除干净。老先生的家属中也有许多做医生的,起初他们担心老爷子吃不消,后来见老爷子是铁了心要让蔡蕴敏治也就不吭声了。原来,老先生伤口久治不愈,是皮脂腺囊肿阻碍了脓液的排出通道,经过蔡蕴敏的治疗和护理,老先生终于康复了。
此后,老先生在自己出的一本书里,收进了他为蔡蕴敏写的那篇名为《刻在伤疤上的金字招牌》的文章,赞扬“蔡蕴敏伤口造口护理组”是金山医院的光荣和骄傲。
尽量保住病人尊严
蔡蕴敏的事迹真的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金山医院党委书记陈刚有个粗略统计:她出诊、会诊2000多次,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病人服务300多次。这中间,该有多少故事、多少付出?!
蔡蕴敏说,现在癌症病人的伤口渗液日渐增多,有的病人一天要出2000到3000CC的脓液,很臭,病人生活质量也很差。减少他们的痛苦,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帮助。为此,蔡蕴敏有一句话让人动容:“保不住生命,也要尽量保住病人的尊严。”
医生护士尽心尽力了,绝大多数病人和家属也是理解的,动情的。医患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体谅的基础上才能走向正常。写到这里,记者想多说一句话:病人和家属,或许也该想想蔡蕴敏。其实,医护人员也很累,理解,对于她们同样重要。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