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古代文明里,还是在民族工业现代史上,上海人向来乐于“开风气之先”,不仅老早就是工程高手,而且善于将理性科技与感性文化融会发展。昨天下午,第167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暨第九届科学与艺术讲坛上,上海博物馆馆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陈燮君研究员指出,上海是一个很有资格来谈科技和文化相互交融的城市。
现代水库蕴含科技
上海深谙水系的科学与文化。陈燮君说,从志丹苑挖掘出来的元代水闸,到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杨树浦自来水厂,再到今天的青草沙水库,水文化中孕育出的民族工业呈现的恰是科学与艺术融合之美。
2012年起,上海市民幸运地喝起了青草沙的水。青草沙水库面积足有10个西湖那么大,堤岸也绵延48公里。为了一赏青草沙全貌,陈燮君曾和一些画家朋友驱车48公里“走”完整个堤岸。他说,同行的画家提了很多问题,都说很难设想在长江下游,也就是太湖流域,居然能建起那么壮观的水库。“偌大的水库不仅富有美感,而且充满了科技含量。比如,其一是选址和造型符合自然生态,金字塔形的水下占地面积远大于水上,满足分流之需,未破坏原生态;其二,充分发挥沙的过滤作用,让每一粒沙都成为活水中的‘微型去污剂’。”
古人工程管理出色
其实,精美的青草沙水库只是海派科技与文化交融的民族工业的传承,上海人自古以来就是懂美学、会管理的工程高手。11年前,志丹路和延长西路交界处的志丹苑在建造时发掘出土了一处元代水闸遗址。陈燮君说,水闸的设计非常精巧,石块与石块之间是用粘结剂拼接,石板下面有厚厚的木板,两者用铁钉铆住,木板下面则是1万根5到7米的木柱。“这种粘合和拼接技术绝不输于我们现代的工艺水平,无论是我国还是以工艺见长的日本。”更令人折服于元代上海人高超工艺的是,在1200平方米的水闸空间中支着1万根木柱,每根木柱上都用毛笔工整、清晰地标注着中文一二三四的编号。“值得我们现代的工程管理者好好学习。”
陈燮君表示,志丹苑水闸还揭开了一些文化之谜,它是上海河道变迁的佐证。元代时上海的水利工程究竟先进到什么程度,从志丹苑也可见一斑。志丹苑水闸工程是任仁发领衔的。不少人知道,任仁发是著名花鸟画家,但经考证,更确切地说,他是业余画家,他当年的主业是水利工程师。当时,任仁发在上海领衔营建了十大水利工程,志丹苑就是其中之一。论科学与文化的融合,上海早在元代就有了大家,任仁发便是其中的一位。
本期新民科学咖啡馆由市文联、市科协和本报联合举办。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