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个角度看“近黄昏”
邓伟志
  邓伟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在《乐游原》一诗中的这一句,流传千古。有人说诗句悲观,也有人说作者热爱生活,只是有点“苦志”,都有道理。触景生情嘛!作者是什么心情就抒发什么心情,无可非议。问题是咱后人引用时思想的野马往哪里奔驰,那就不能让诗人负责,只能由我们自己承担了。

  如果不讲押韵的话,是不是可以把前半句与后半句前后掉换一下呢?历史的自由度似乎会容许我们斗胆来一个“∽”,把名句改为:“只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前半句是“因”,后半句是“果”,积极的“黄昏观”就出来了。

  从自然现象上说,如果不是“近黄昏”,是不可能有“夕阳无限好”的。从个体人来看,在晚年,经验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肯定比青少年时期多。如果不是“知识越多越反动”,那一定知识越多越有用。古人讲:“厚德载物”。一般说,年龄大的人“载”过的“物”比较多。“载物”多者,则容易养成富有包容性的“厚德”。经历过寒暑多的人,才能像春秋的孙武那样知道“暑往则寒来”,有奖不领,有官不当。经历过、目睹过很多“安”与“危”的,才容易懂得居安思危,治不忘乱。创新往往是联想出来的。按代数的排列组合,知识多了,排列组合也多,联想的机率高,创新的可能大。创新无不是对旧理念的否定或部分否定。老年人阅历丰富,经历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比较多。否定别人的次数多,被别人否定的次数多,也才敢于否定,善于否定。“历久弥新”一说,绝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晚年有个走动不便的问题。可是,走动不便会不会更有利于静思呢?创新是思想劳动,少了静思是不行的。爱因斯坦未登天而知宇宙,是站在前人肩上静思出来的。因此,无论老年还是青年,都要从积极的方位去看“近黄昏”,把“大器晚成”变为“夕阳无限好”的一抹彩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广告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评论·随笔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大丰行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2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3版: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文娱新闻
   第A27版:财经新闻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人才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招生留学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汽车资讯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怀念骡子
换个角度看“近黄昏”
最年轻的老大楼
细雨中的南翔老街
诗三首
小志的石榴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换个角度看“近黄昏” 2013-09-04 2 2013年09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