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现代装帧艺术的发源地。回望老上海书籍装帧的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加珍惜昨天的光荣,开拓装帧设计艺术新的境界。
上海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始于清末民初。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先进的石印、金属活字、照相制版、三色版、珂罗版等先进技术传入上海。当时除一些特殊印本仍然保留部分传统的凸版木刻水印和短版印刷工艺外,传统的雕版印刷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书籍装帧也逐渐脱离线装形式,趋向现代的铅印平装。《申报》、《点石斋画报》等当时均运用了西方的先进印刷技术。“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迅速兴起,新旧思想强烈冲突,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新式书籍日渐增多,使上海书籍的出版印刷方式和设计形态逐渐脱离传统样式,形成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上世纪20至40年代,随着上海经济的畸形发展、商业文化的传播普及,以及国外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传入,上海书籍装帧出现了杰作纷呈、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
提及老上海的现代书籍装帧,就不能不提到鲁迅。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文艺家,而且也是中国现代装帧艺术的开拓者。他特别重视对古今中外书籍装帧艺术的研究,提倡向外来艺术包括西方设计艺术学习。他非常注重书籍装帧艺术的整体风貌,主张将封面、版式编排、字形纸张、印刷装订等结合在一起整体进行设计。他提出了“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的书籍设计基本要求。他主张版面要有设计概念,版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整体一致,并对版式、版权页都做过细心研究。他重视作家、编辑和美编的合作关系。他还亲自设计了《呐喊》、《海上述林》、《引玉集》、《华盖集》、《野草》等数十种书籍的封面。
在鲁迅的影响和倡导下,一批优秀设计艺术大师和优秀书籍装帧作品应运而生。陶元庆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采用新颖的图案装帧作为书籍封面设计的第一人,他设计的《苦闷的象征》、《彷徨》、《中国小说史略》、《故乡》等优秀装帧作品影响巨大。钱君匋对现代书籍艺术设计起过重大推动作用,一生设计的书籍装帧作品多达4000多件,巴金的《家》、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茅盾的《子夜》等五四时期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大多由他设计,享有“钱封面”的雅称。丰子恺既是一位漫画家和散文家,也是书籍装帧大师。他设计的封面以漫画见长,如《醉里》、《文坛逸话》、《从军日记》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老上海著名的装帧设计艺术家还有陈之佛、司徒乔、庞薰琴、曹辛之等。此外,闻一多、叶灵凤、胡风、巴金、张光宇、沈从文、林风眠、黄苗子、艾青、卞之琳、萧红等作家和艺术家也都积极参与了当时书籍的封面设计。可以说,上海为中国现代装帧艺术开了先河。
上海书籍装帧设计所发生的巨变,与当时上海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有着紧密联系。西方先进印刷技术入沪是上海书籍装帧进入现代化的重要背景,外国美术运动的传入促进了上海书籍装帧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则是上海现代书籍装帧得以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上海商业城市的形成也为书籍装帧提供了经济支撑。正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上海书籍装帧逐步走出古籍装帧的形式结构,开始向现代化方向迈进。
上海的解放开创了装帧艺术新的纪元。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上海的装帧艺术摒弃了复古和崇洋等不健康倾向,进入发展提高的新阶段。1959年中国在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上争得了重大荣誉,其中上海的获奖作品占全国获奖总数的三分之一。“文革”使得装帧艺术停滞和倒退。改革开放又使上海装帧艺术获得新生。新世纪以来,上海的书籍装帧出现了生气勃勃的新景象。
随着数码技术与数码设计的出现,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如何保持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独特艺术语言,同时又充分运用好丰富的现代技术表现手段,不断推动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创新发展,这是需要出版和装帧界回答解决的新课题。开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之先河的上海,应当交出更加完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