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举办网球大师赛的五年,经历了顶尖球星的退赛、黄牛的干扰、上座率的不足,甚至还有今年台风的影响。如今,当门票连续三天全部提前售罄,当网坛巨星对上海行如此重视之际,上海网球大师赛终于克服了“成长的烦恼”。在落幕之际,它的未来,更令人充满期待。
赞助商 大投入
从举办比赛,到比赛成为城市名片,从最初商业价值的欠缺到如今成为赞助商追逐的焦点,上海网球大师赛在商业角度率先完成了蜕变,它的含金量正在向四大满贯看齐。
注意到比赛期间的KISS CAM(亲吻)环节吗?摄像镜头每天捕捉情侣亲吻画面,最后一对被定格的恋人获赠一部手机。“手机品牌的进入,让我们今年的赞助商阵容更齐全丰富。”赛事营销总监杨亦斌介绍说。
在世界九站大师赛中,上海大师赛获得的赞助商投入,连续两年最高,今年的赞助商达到了29家,涉猎奢侈品、手机、汽车等等不同的商家,其中包括世界500强公司以及新兴的民族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赞助商除了大手笔投入外,还多了一份推动上海网球文化、赛事文化的责任。今年,大满贯赛澳网的第二大赞助商澳新银行加入,在其赞助下,此前举办的青少年网球训练营,历时5个月,总计1000个孩子参与进来。
幸运地 有商机
比赛场外的球星,忙得不亦乐乎。在上海拥有自贸试验区的当下,他们的经纪团队以及赞助商,早已捕捉到了更广阔的商机。
15年前的网球赛事,需要花钱去请大牌球员,才能提升赛事关注度。2001年阿加西首度亮相上海时,出场费为80万美元,且只打了一轮就糟淘汰。而今,这项ATP1000的赛事,不仅要求球员强制参赛,还成为德约科维奇口中的幸运地。“当美网结束时,我并不认为自己的赛季结束了。上海大师赛在我的日历表上,画上了星号。”小德说:“在我看来,这是全世界最好的城市,拥有无限大的市场。”
费德勒成为上海大师赛最佳代言人,足以体现赛事的号召力。“我一年只来一次,当然要提前抵达上海,争取参加所有活动。”费德勒直言。世界网坛排名前十位中,最年轻大师拉奥尼奇对上海恋恋不舍,无缘八强的次日,他依旧出现在旗忠村,只为同球迷零距离接触,学中文、打乒乓,当然最重要的,是推广其代言的品牌新百伦,秀出一双有中文绣字的新百伦网球鞋。这位90后球星从费德勒的身上,看到了上海大师赛的未来。
“赞助商正是看到球员纷纷来参赛,愿意赞助我们的赛事。比如费德勒的经纪人,年初就和我们谈赛事推广合作。”杨亦斌说。别忘了,上海大师赛已经连续四年被球员投票评选为“年度最佳ATP1000赛事”了。
重细节 更贴心
今年的包厢区焕然一新,不再是通过多日套票的形式固定销售给一批人,而是改造成每日都能销售的乐享观赛区,球迷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体验观赛感受。
今年上海大师赛首度遭遇台风。合理调整赛场和场次,向球迷做出友情提示,安排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维护场地……上海大师赛经受住了考验,也获得了球迷和球员的理解,并没有因此降低观赛人气。
赛事总监吕华勇介绍说,上海大师赛拥有自己的数据咨询部门,搜集各项数据、分析球迷样本,从而做出最迅速、最便民的调整与服务。所以球迷会发现,如今的赛场,出现了手机充电器、ATM机以及天气变化的各项应对预案。这些细节的注重和服务意识,也让赛事主办方的工作手册在过去四年里增加了一倍。
新目标 更远大
购买外场票的球迷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球迷不为追星而来,现场球迷的素质也屡受褒奖;赛事收入模式也更加趋于合理;上海的网球人口(拥有球拍、每周打球一次)也达到了92万人(去年的统计数据)……上海举办网球赛事的魅力,正逐年凸显。
久事赛事总经理姜澜透露一个打算,“我们正在研究,希望把上海大师赛打造成人造的风景旅游区、人造的节日节庆。”在他看来,大师赛应该成为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的抓手,为城市带来更大的效应。“要达成这个目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全社会意识的提高,利用赛事创造的效益推动城市的发展,两者相结合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作用。”
今天,又一年的大师赛落幕,网球大师们无不留下相同的告别语,“我爱上海,期待明年再见。”
本报记者 陶邢莹 实习生 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