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初识长白云之乡古典乐
欣 云
  ◆ 欣 云

  今年一则新西兰旅游 “两年免签”的消息及之后对其误读的澄清频现媒体,风景秀丽、四季如春的新西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游客前往探秘,但国内爱乐人士间鲜有关注新西兰古典音乐者,我因偶得Naxos(拿索斯)出品的 “新西兰古典音乐元老”道格拉斯·利尔本(1915-2001)的交响曲和管弦乐作品CD各一张(右图,由詹姆斯·贾德指挥新西兰交响乐团演奏)而得以对新西兰交响音乐作一番探秘。

  利尔本生于北岛西岸的旺加努伊,在一个后来被他描述为“天堂”的山间农场度过童年。从小与大地为友的他在1937年进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后自然将家乡山水作为最重要的创作源泉——《森林》《岛屿之歌》《无名海上的陆地》这些30-40年代的作品从标题便体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但最能代表新西兰形象的是他创作于1940年的音乐会序曲《长白云之乡》,“长白云之乡”原文为Aotearoa,是毛利人对新西兰的固有称呼。

  弦乐上一声拨奏引出长笛上高悬的旋律,仿佛盘旋的候鸟在俯瞰大地,绵延的弦乐勾勒出苏醒中的大地,铜管和定音鼓驱散雾气,群山尽现眼前……序曲开场一分钟便使人充满遐想。利尔本的音乐在新西兰以外演出机会很少,上海听众曾差点有幸亲闻,世博会闭幕前夕,新西兰交响乐团曾在新西兰馆举行音乐会,最初宣传资料上的开场曲正是《长白云之乡》,但当我赶赴现场,却发现它被其他曲目替代了。

  通过融入某片土地特殊的景境与民间艺术来体现民族情怀是20世纪上半叶不少西欧和北欧作曲家的创作潮流,利尔本在皇家音乐学院的导师沃恩·威廉斯正是这一流派的集大成者,但利尔本早期作品中更多能听到的是西贝柳斯的影响。他1949年的第一交响曲似以西贝柳斯第三交响曲的三乐章结构为蓝本,其中冷峻的色彩、频现的增四度音及复杂的定音鼓也明显源自西贝柳斯。末乐章漫长的引子由众多短小动机积蓄力量引向主题(与西贝柳斯第三交响曲的末乐章何其相似),欢欣的第一主题仿佛在山谷间传递,热烈的号角声响彻云霄,五声音阶民歌风的第二主题则使人联想到其导师的《伦敦》交响曲。

  该五声旋律1951年再度出现在他第二交响曲的谐谑曲中,这首四乐章交响曲音乐语汇更为浓缩,每种情绪都只存在短暂的瞬间,而且在描绘大地的同时进一步融入了人的因素——谐谑曲仿佛是牧民的狂欢,慢板乐章是篝火旁哀伤的夜曲,末乐章则如登山者难忘的经历,短暂但令人应接不暇的音乐形象简直可以说是移步换景……相比丘陵起伏的英国和地势平坦的芬兰,新西兰在差不多的面积中浓缩了几乎所有地貌,可能正是因此利尔本的交响世界中多了一份磅礴大气。

  利尔本音乐中的欧洲传统之根亦显而易见。他1961年为新西兰大学所作的《列队号角》以他标志性的断片积蓄的方式展开,尾声处完整的主题以乐队全奏迸发而出——那正是勃拉姆斯《学院节庆》序曲的结尾,也就是欧洲传统大学生歌曲《让我们欢乐吧》的曲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初识长白云之乡古典乐
也说金色大厅
魔法森林
海汀克飞利浦时代
音乐可否被言说?
威尔第的《安魂曲》
“五大乐团”概念孰是孰非
新民晚报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B08初识长白云之乡古典乐 2013-10-13 2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