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综合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人期盼子女有质量的“回家”
陪我说话教我上网帮我查安全
刘天林 张欣平
  “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以后,不少时常难得回家的子女看望父母的时间明显多了,老人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但是,“常回家看看”入法已满三月,有些老人却对子女“回家”感到了失望。

  家住南码头路的张阿婆膝下有二子,过去两个儿子回家看望老母亲的时间每年只有一两次,来的时间都是从早到晚,帮老人打扫洗晒,烧上一桌老人喜欢的可口饭菜,儿孙满满坐在一起,虽然每年仅有一两次,老人也很满足。自从“常回家看看”入法后,两个儿子回家次数明显多了,基本上是每星期都回家,但随着儿子回家次数的增加,在家的时间却少了。张阿婆告诉记者,以前他们在家时间有一天左右,大家无话不说,现在他们回家时间只有一个多小时,喝杯茶,抽支烟的工夫就告辞了,想要讲讲心里话也来不及。

  记者近日在塘桥、南码头、枫林等街道采访,一些老年协会相关负责人欣喜地反映,《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实施后,在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家庭中引起了震动,有些以往以没时间、工作忙为由的子女,现在也回家探望父母了。一位在某大型化工企业当领导的储先生说,“回去看望父母,以前不太重视,能拖就拖,现在想想真不应该”。

  与此同时,大多数老年人对子女“常回家看看”表示认可的同时,对“回家”的质量流露出失望的情绪,他们期望子女“回家”不要千篇一律,送些吃的、用的,他们更需要一些精神慰藉和实实在在的帮助。在天钥新村的老年活动中心,当记者询问在场的10多位老人:“子女回家想要什么?”时,陆阿婆说“我要他们带点报纸来,前几天的也可以,我喜欢看报”,沈阿婆则说“我很羡慕人家老人上网玩电脑,我希望儿子教教我白相电脑”。曲老伯说得更实在,子女回家时帮着检查一下水电、煤气有否故障,“让我们晚年的生活更加安全安心就可以了”。

  本报通讯员 刘天林 记者 张欣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陪我说话教我上网帮我查安全
路上皆是拎糕人
500多名游客上午参加“环球”登高
五角场街道打造“老年宜居社区”
静安区邮政电力为高龄老人上门办业务
“银发盾牌”帮老年人维权说话
公交发放敬老卡套
敬老助老:仅有孝心是不够的
新民晚报综合新闻A03陪我说话教我上网帮我查安全 2013-10-13 2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