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搬到悉尼玫瑰山庄时,便发现附近有一家养老院。与一位在该院工作的华裔老乡相识后,我“近水楼台先得月”,进去一睹真容。
花园、草坪、步道、餐厅、图书馆、健身设施、娱乐活动厅、恒温泳池以及医护室等应有尽有。不过,令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这些“放之四海而皆有”的硬件设施,而是那些人性化的细节和管理。
随老乡走进80多岁老太太玛丽的房间,我顿时被眼前的这一幅温馨“家”景惊呆——墙上贴满已经发黄的“全家福”等老照片,墙根摆着略显斑驳而又不失贵族范儿的桌椅、橱柜,窗上挂着带有维多利亚时代特征的麻编窗帘,桌上则放着一只在老电影里才能看到的黄铜座钟……原来,考虑到老人“怀旧”的特点,养老院鼓励老人入住时把家里的旧家具带来,以营造一个“家”的氛围。
与老乡打过招呼后,玛丽便端坐到化妆台前,微笑道:“今天上午附近学校的孩子要来养老院慰问演出,我要盛装参加。”老乡给她化妆、戴首饰,并从衣柜里取出一件金丝绒礼服为她穿上。年前,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右手麻痹,梳妆打扮得靠护理员帮助。不仅较为隆重的派对,就连平日到大厅去跟院友们聊天打牌,她也要换装梳洗一番。老乡说:“即便瘫痪,即便患上老年痴呆,老人也有自己的尊严……我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保持尊严和体面!”
收拾完毕,老乡把玛丽换下的衣服送往洗衣房。养老院为尊重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即便是夫妻,换下来的衣服也要分开洗,而同一人的内衣和外衣则分次洗。此外,老人们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某些特殊的清洗要求,比如手搓、干洗、不熨烫等等。
跟国内的养老院一样,这家养老院也分单人间和双人间,房间里设“一键通”(安全呼叫按钮)、控制最高水温以防烫伤、厨房不用煤气灶而用电炉等,与国内相差无几。不过,这份“大同”中却有“小异”,而这“小异”里面蕴含的关爱和体贴,却不能不使我动容。
考虑到老人行动迟缓,房间里的“一键通”不止一个,不仅枕头边、淋浴器下、马桶旁都有安装,就连门后和桌上也非“被遗忘的角落”,可以说是伸手可触。更让人称道的是,这些“一键通”并非“千人一面”,而是按照该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习惯和病史来特别设置的,以便其不分昼夜、随时随地能叫到人。
洗手间里不仅铺满防滑垫,还安有多个防滑把手;莲蓬头下则放着一把防滑椅,老人坐在上面洗浴既舒适又安全。据老乡说,院里还有一种专为身患重病的老人服务的洗浴床,可推至老人床前,帮助老人躺上去,再推入淋浴房,让老人洗个酣畅淋漓。
在养老院的公示墙前,我看到贴着政府给养老院制定的44条标准,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服务。“对照这广而告之的44条‘军规’,任何人都可以给养老院‘找茬’,进而匿名投诉,监督机构则会在接到举报后进行明察暗访、了解真相……同时,监督机构也会不定期进行暗访,以考察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对其进行每四年一次的评估,不符合规范的,就得关门大吉。”老乡这样对我说。
慰问演出开始了。孩子们首先齐诵“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的箴言,然后老人们(包括玛丽)一起上台合唱《可爱的家》……尽管老人们唱得五音不全、七长八短,但品读那些比夕阳还灿烂的笑容,我还是品出了德国思想家康德名句“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的个中三昧——人情、人性、人本,也许正是这些“夜莺”们能唱出最美“夜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