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海情缘
从维熙
  从维熙

  我认为文与缘是相连接的。比如:我年轻时虽然身在京城,却倾心于天津作家孙犁笔锋下的淡雅清香;比如京城出版社多多,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初涉文坛的三本书(包括处女作《七月雨》),都非首先问世于京城,而由当时的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面世的。因而我将其解读为人生之文学之缘。

  一九五七年我沦为大墙之囚二十年之后,读者都知道我回归文坛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又首发于上海的《收获》;但读者不知道的文坛轶事是,我身陷囹圄时与《上海文学》一段特殊的文海情缘。由于多年的历史的积淀,往事沧桑如海,连我自己都将此事忘却了——多亏前几天《上海文学》编辑打来的一个组稿电话,这件遥远的文学往事,才死而复生般地闯进我的心扉:“文革”后期的一九七六年,因为我在劳改煤矿当了三年多的挖煤工,便产生了倾吐当“煤黑子”生活的欲念,便挥笔写了篇《女瓦斯员》的短篇小说,以释心怀之痛。

  完稿之后,我为难了起来:在疯狂的“文革”后期,有哪家刊物敢发表一个半人半鬼写出的小说?但在百无禁忌个性支配下,我将其斗胆地寄往了《上海文学》。当时,不知刊物地址,更不知主编为何人;在阶级斗争万能的年代,为了不要因为此文而牵连到审稿编辑,我还在文稿附信中,特意申明了我半人半鬼的政治身份,以恪守自己为人的道德底线。对我来说,这只不过愉悦一下身心,并没期望该文能在《上海文学》披露。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不久我便接到编辑赵自先生的回信,信中除去言明将要发表该作之外,他还与唐铁海对我始自一九五七年的驿路风尘,表达了深切的关爱之情。记得,我读到这封复信时,劳改多年已然枯干的泪腺,竟然滴下了几滴热泪。

  以上是我对昔日《上海文学》刻骨铭心的记忆。进入历史新时期,我看到《上海文学》一步一步地向文学巅峰攀登的履痕;之所以有如是的感悟,实因其刊发的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包括纪实文学这一领域,展现出的是“以真为镜以史为魂”文学之根脉,在刊物的作品中难觅“风流草”——哪边风吹往哪边倒,或“顺水浮萍”——随水而流的灵魂失重的作品。基于这个文学要素,在2012年期间,我婉谢了京城两家名刊之约,而把自己亲历的“文史钩沉”的系列文章,毅然地交给了《上海文学》刊出。这也算是续接了我在浪子年代与《上海文学》的情缘吧!基于如是的认知,我不敢随意将自己的涂鸦之作,交由该刊。比如:我曾应下赵丽宏将自己正在写的一部中篇小说《雪国之恋》,在2013年交由刊物发表;今年年初,他来京与友人见面时,还曾当面询问起此事。我告诉他我对这篇收官之作的小说,自读之后仍感不够满意,只能改到自己满意时再交给刊物——我不能亵渎了《上海文学》的品格和神韵。

  作家是有灵魂的,应当自爱自重。

  文学刊物也有自身的风骨,不能为徒有虚名之作浪费宝贵的篇幅。

  这就是从我涉猎文坛之初,到历史的凄楚悲凉年代——直到我重返京华文坛后,我与上海文苑的深厚情缘……

  十日谈

  《上海文学》之缘

明日请看刘心武《爱闻黎明鹊喜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嫦娥三号落月特别报道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市民文化节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冬令特刊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专版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康健园/养生
   第B06版:心理·调查/康健园
   第B07版:康健园/心理·实验
   第B08版:幸福之门/专版
   第B09版:运动汇
   第B10版:体育人生/运动汇
   第B11版:运动汇/活力上海
   第B12版:热点聚焦/运动汇
   第B13版:运动汇/体坛轶事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夜光杯
   第B16版:阅读/连载
马赛鱼汤
文海情缘
彩礼风波
战 友
常阴沙度假村
贾政的门客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文海情缘 2013-12-16 2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