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管家”
(长宁区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陈华)
怎样对待父母,就怎样照顾居民——陈华执着的脚印踏遍周家桥街道春天花园社区每一栋楼宇,她的手机24小时随时接受居民来电,弱智孩子突发高烧咨询、膀胱造瘘管如何更换、困扰家人的“三高”如何控制……一件件普通而又平凡的事例处处体现着她的行医准则: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2 “钥匙哥”
(闸北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严正)
严正不仅握有居民家的51把大门钥匙,更是握有打开居民心灵之门的“钥匙”。偏瘫的阿婆要找他,痴呆的老伯只认他,满身病痛无处诉的老人们就相信他。他经常在半夜时分出现在病患床前,轻言细语给予安慰;他会在狂风暴雨天坚守约定,只求不中断治疗;他不顾一切为临终的老人做人工呼吸,只为延续生命;他也会背着孤寡老人去大医院检查诊治,只希望不延误就诊……
3 “桃园里的家庭医生”
(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俞真旺)
俞真旺365天“白加黑”,一次次下田间,走桃园,如果将他在团西村走过的路加起来,已经达到3000多公里,服务总量30000余人次。他可以在夜里到居民的家里做临终关怀,可以在亲人团聚的时候与一群“无关的人”打着没完没了的电话。俞真旺觉得,只要与居民健康相关的事,就是家庭医生分内的事。
4 “居民贴心卫士”
(徐汇区斜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朱兰)
面对社区慢性病“井喷”的现状,积极探索慢性病群组干预管理新模式,700余名高血压患者得到有效控制,许多居民搬迁了转几辆公交来就诊。周阿姨终于解决了丈夫肿瘤术后的住院及康复问题,困扰陈阿姨多年的蛋白尿消失了,春节前1002户签约居民收到了节日贺卡和新春祝福……朱兰温馨点滴,凝聚大爱情深。
5 居民叫他“小魏头”
(黄浦区豫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魏黎)
魏黎的工作目标是不仅给居民治病,更要教会居民怎样才能少生病甚至不生病。于是,他成了普及健康知识的小老师、老年病人的“健康管家”。自从三年前为一批老年慢性病人建立了家庭病床后,每周的固定时间,魏黎都会准时敲响他们的家门,体格检查,指导用药,健康指导,拉拉家常,大家亲切地叫他“小魏头”。
6 贴心“小医生”
(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葛永强)
葛永强近20年穿梭于长桥社区的大街小巷服务社区居民。他坦言家庭医生常被人唤作“小医生”,之所以能不计名利地在这个岗位上沉淀下来,并放弃了“逃回去做厂医”的想法,靠的是一种信念,是对相托的每一个生命的热爱。“有一次出诊,一位老人从被窝里颤巍巍伸出手,拉住了他。那双手上全是污垢,大概多少年没洗过了。”感叹于眼前的一切,促使葛医生牵起了老年病人的手,再也不松开。
7 “操作能手”
(松江区方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赵金芳)
赵金芳参加上海第一届家庭医生临床技能大赛时,即代表松江区获得团体一等奖、个人获操作明星奖。她扎根社区服务近10年,曾在上门为瘫痪在床的老人检查血压时意外发现患者家属“肠道有问题”,使一个结肠癌患者得以及时救治。辖区内有患多种疾病、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赵医生主动建立家庭病床,上门查床诊疗送药。她还利用休息时间给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讲座,开展义诊。
8 心中有本健康档案
(金山区张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应龙南)
两鬓斑白的应龙南医生心中有一本居民健康档案。有一次出诊路上,由于高温外加劳累过度,应医生从车上摔下倒在了马路旁。经诊断,他锁骨骨折、硬脑膜下出血。被他服务过的社区居民闻讯赶来了,请他出诊过的村民们也纷纷赶来了。苏醒后,应龙南医生开口说的居然是“建农村50多名糖尿病人已约好测血糖,我不在,怎么办?”他和病家心连着心。
9 团队的“领头羊”
(崇明县竖新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施建荣)
施建荣是一位拥有3个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仁心仁术的家庭医生,一个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的健康卫士,方圆数十里百姓都叫他“施博士”。“病人把生命交给我,我只有把爱心交给他。”在患者出行相对不便的海岛乡村,施建荣医生就这样铆足劲、不停歇,扎扎实实服务于民,成为家庭医生团队的“领头羊”。
10 “我伲好医生”
(奉贤区庄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蒋春花)
精益求精、体贴温馨的蒋春花,被乡亲们亲昵地唤作“我伲好医生”。2012年,蒋医生的母亲确诊患有子宫内膜癌。手术当天,恰好是她定期在家庭医生工作站的服务日,且一周前已经预约了20多位患者前来随访。到底先顾哪一头?蒋春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工作站。夜幕降临时,她才匆匆赶到医院,面对脸色苍白的母亲,泪水唰唰而下。“作为一名家庭医生,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蒋医生坚定地说。
首席记者 施捷 通讯员 潘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