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黑马
作为去年最火的一档综艺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曾一度成为“全民话题”,而由其改编而成的电影版更是引发网络口水战。为了抢在大年初一上映,电影《爸爸去哪儿》仅用了5天就拍摄完成,从拍摄到上映不到1个月,因而在放映前就引发如潮质疑。然而,就是如此快速“赶”出的一部电影,首日票房就高达9200万元,春节长假7天拿下4.6亿元票房,创造了中国2D电影的新纪录,还引起国外媒体的关注,堪称春节档最大黑马。据透露,此前首周票房居榜首的是冯小刚的《私人定制》(4.28亿元),而总票房超过11亿元的《泰囧》其首周票房也才4亿元。
质疑汹涌
尽管票房获得巨大成功,但对于影片的质疑声却也不绝于耳。“这不是一部真正的电影。”这是网络中对《爸爸去哪儿》给出最多的评价,在影迷以及专业人士的眼中,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完整的故事,在形态上与同名综艺节目并无二致,只不过把背景放在了动物园,观众们就好像是走进影院看了个电视综艺秀。影评人“暗夜骑士”表示:“电影市场居然要靠一个电视节目来喂饱,这说明中国电影工业本身已经差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在一些影迷聚焦的网站上,不少人对此感到痛心疾首,一些激进的影迷这样写道:“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悲喜剧与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但它又独具艺术特征——而这部DV亲子纪录秀跟这一点也不搭边。”“这样的电影成为春节档票房冠军,那是电影的悲哀!”
贵在真实
《爸爸去哪儿》的大卖还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忧虑,银幕上的综艺真人秀会不会一哄而上?更多赚快钱的电影会不会出来扰乱市场?对此,导演滕华涛坦承,《爸爸去哪儿》的票房奇迹自己都没料到。“我知道这档综艺节目很受欢迎,但那是看电视,观众不用花钱。对于电影版能有多少人花钱买票,我其实没太大信心。” 近两年,小荧屏与大银幕的联姻渐成潮流,从2009年的《乐火男孩》到2010年的《我们约会吧》,再到2013年的《快乐到家》《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但在《爸爸去哪儿》之前却无一获得票房成功。滕华涛认为,“中国好声音”转战大银幕失败的重要原因就是:观众凭什么要走进电影院看一个和节目无关、莫名其妙的故事?身为监制,滕华涛坚持“电影版应回到综艺版成功的路上去,因为这才是观众真正想看的东西”“这部电影其实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给人温情和正能量,贵在真实。”
未来趋势
热播电视节目拍成电影,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不顾品质、搭车赚快钱的行为;赞扬者认为,这开启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打造了一个新电影类型。知名影评人周黎明提出,由电视节目改编而成的电影,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伟大的电影,“也许票房会不错,但票房和艺术是两码事。”滕华涛则认为:“票房不能说明电影的好坏,但是你得承认《爸爸去哪儿》是观众喜欢的电影,这个市场需要更多电影来让它变得更丰富。”
对此,龙丹妮认为不必纠结于电视、电影的名称。“电影和电视都是产品,可以有很多载体,可在电视屏幕上播放,也可在大银幕上映,甚至可在手机上观看。《爸爸去哪儿》就是在这个大方向下做的一次探索。”热播电视节目改编成电影是一种跨界整合式联姻,也可能会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任何新事物我们不忙排斥。正如龙丹妮所说,中国电影类型太少了,如今年轻受众的数量增长惊人,我们不应排斥任何跨界整合产品,不要被传统电影思维禁锢。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