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决心,晒诚意,北京奥申委远赴俄罗斯赚吆喝,为的就是为申奥造势。尽管面临诸多软肋,但在他们眼中,“既要重在参与,又要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在索契冬奥会开幕之前,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就对北京提出申办冬奥会表示了赞许,他说:“我对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奥会表示感谢,因为这次申办能够激发该地区千百万人参与到冬季体育项目中去,也会因此兴建更多优良的体育设施。”
在这个问题上,巴赫的想法和北京申办冬奥会的出发点是非常相似的。北京奥申委副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杨晓超在索契表示说:“去年就有很多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呼吁北京应该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健康等产业。所以申办冬奥就有助于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北京推动产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的生活,带动人民身体健康。”
群众的呼声,是北京奥申委在媒体面前展现的第一份“作业”。
发布会刚开始,杨晓超介绍,奥申委委托第三方机构所做的民调显示,北京申冬奥的综合支持率超过9成:“我们在中国的32个城市进行了调查,受访人数2500人。各地支持率不尽相同,总体在90%以上——北京91.8%,张家口99.5%,其他城市96.3%。”
与高支持率相对应的,是北京申办冬奥会面临的大挑战。比如说,中国的冬季项目水平不高,北京就从来没有一个参加冬奥会的运动员。北京市体育局局长李颖川表示,他们正在讨论这个问题:“有些项目北京具备条件,有些项目我们连设施都没有。如果申办成功,我们肯定就面临一个大规划。其实冰球在北京发展得就不错,我们统计过,北京现在冰球队有100多支,只不过都是青少年俱乐部层面的。要是把这些资源整合一下,是可以在这方面有所尝试的。”
地利,也不是北京最有力的武器。李颖川透露,本来规划的场地并不包括延庆,但张家口崇礼的雪场达不到国际单项组织要求的800米落差的条件,只能选择延庆作为补充。中国奥委会副主席杨树安指出,冬奥会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本来就很高:“自然条件也是一个挑战,国际组织都有技术性要求,我们会按照要求把自己的事做好。”
在外国媒体眼中,北京的软硬件其实都不是问题,横亘在眼前的最大难题只有国际奥委会不成文的“洲际定律”——在北京之前,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和2020东京奥运会已让奥运早早进入了“亚洲时间”。
在美联社记者史蒂夫·威尔森记忆中,2008北京奥运会留给他的感动至今难以忘怀。相比奥斯陆等其他申办对手,他认为北京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中国日渐强盛的国力,“这将为奥运会成功举行提供强大的经济保障……要知道一切皆有可能。”
特派记者 厉苒苒 (本报索契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