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初中时候家境贫寒,学校在延安西路法华镇附近,那时算偏僻之地。学校没有伙食可搭,母亲每天给我带一盒饭和四分钱菜金。中午,有钱的同学都到门口的大饭摊去吃饭,来一碗肉骨头黄豆汤,或者猪油渣烧豆腐,加一碗籼米饭,又暖和又饱肚,少说也需一角几分;而我带一盒冷饭,到校门附近的老虎灶,花一分钱,让老板用一勺开水把冷饭浇热了,盖上盖子让它焐一会,两勺水便把冷饭浇成既软又热的泡饭。然后我到炒货店,花二分钱买一尖角包的油氽黄豆,加点细盐过泡饭,那黄豆粒粒饱满,均匀松脆;而花三分钱,便可以吃到油氽花生(上海人称油氽果肉)。到夏天还可以吃到青豆板。我是吃黄豆的日子多,因为可以省下一分钱,到月底则积下几毛钱,可以到静安寺的大沪电影院看一场电影了。
如今上海买不到这种炒货了,我看大的食品店也只有真空包装的花生或是豆类可买,味道则远不如前了。
韩伍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