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民生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2014年02月0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80多年老字号“三鑫秤店”由盛转衰,手艺行将失传——
大团镇老街上最后的秤店
朱全弟
  浦东新区大团镇永宁东路38号是一家老秤铺,店牌下面书写着“老字号徐茂鑫秤店,始于一九三零年”。这里是徐茂鑫传人徐建章开的老店第三分家,故又称“三鑫秤店”。

  10多平方米大小的老屋内,70岁的徐建章正忙着做秤。徐建章从17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干这一行。学了3年满师之后,徐建章一直在单位里做秤。1985年,徐建章下岗,他立即在老街上开了秤店。他技术精湛,从15公斤到150公斤各种规格的木杆秤、台秤、钩秤,样样精通,所以当地农民都爱买他做的秤。

  “我的客户大多是农民,刚改革开放时生意不要太好哦。”老徐说,大团镇是农业重镇,改革开放后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桃子、西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大幅增加,他的秤店生意也如鱼得水。“当时生意很忙,每月可以卖掉数百杆秤。”老徐说,邵村村有一位姓高的老人几乎每天上镇,村民就经常托他来买秤,一年之内买了180余杆秤。

  从2000年开始,电子秤开始盛行,老徐的秤店生意逐渐衰落。

  “我有退休工资,再做几年也要关门了。”老徐说,过去鼎盛时期镇上有三四家秤店,如今仅剩下他一家了。老徐的儿子在电力公司工作,女儿在澳大利亚当医生,没有人愿意学这门手艺。眼看做秤手艺要失传,老秤铺将消逝,老徐感叹不已。

  在老徐店里,有不少祖传的制秤工具、校对“砝码”等“老古董”,10余个铁制“砝码”,小的0.5公斤,最大的20公斤。老徐说,小小一杆秤,历经数千年变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再过两三年,他准备将部分“老古董”捐给有关部门,如果感兴趣,可以建个古秤展示馆。  特约通讯员 陈志强

  本报记者 朱全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人才专版/招生招聘
   第A12版:2014索契冬奥会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招生招聘/人才专版
“得癌症要终生服药”是谬误
节后迎来旅游“便宜季”
室内种蔬菜 绿色又放心
巴士三汽增夜宵线送返程客
大团镇老街上最后的秤店
智能小区居民玩时髦 揿揿手机远程开空调
中国福利彩票
新民晚报民生新闻A04大团镇老街上最后的秤店 2014-02-09 2 2014年02月0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