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架空设置避免飞雪掩埋
从1984年我国第一次南极考察至今,刚好30年。从位于西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南部的长城站,到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的中山站和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再到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的泰山站,我国南极考察站正在逐步完成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布局。
虽然被设计者们寓意为中国灯笼,但泰山站的圆环形外表、叠型结构和高架设计,让它被众多网友称为降落在冰封世界的“UFO”。“环形结构视野开阔,减少风阻。”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解释说,南极内陆冬季经常刮起8至10级大风,主体建筑架空离地,可以避免在迎风的一面出现飞雪堆积甚至掩埋。
功能:为昆仑站中山站中继站
作为我国第4座南极科学考察站,同时又是国际上在南极大陆的7座内陆考察站之一,泰山站是一座夏季使用的考察站。它主要承担中山站至昆仑站之间的“中继站”任务,同时为南极内陆格罗夫山考察提供支持。完善的科学观测、人员住宿、发电、物资储备、机械维修、通讯及应急避难设备,将极大改善科考队员们的生活条件,提升考察队运输能力和工作效率。
改善:房内可洗澡 厨房可开伙
“通过发电设备获取能源,房间内可以达到20多摄氏度,可以洗澡,厨房可以开伙,相比现在内陆队员们一个月洗不了一个澡那是大大改善了。”曲探宙说,现在的泰山站暂时只完成了主体建筑建设,还不具备人员生活条件。此后,泰山站还将经历两到三次南极考察队的建设过程,由科研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入驻,边科考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