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暴恐事件后,有关方面急调全国普外科医生驰援。有好事者在微博上转发此消息后质问:都这样了,怎么还只派“普外”医生去?什么时候才能派出特殊医生?!有人觉得很有道理,不由分说转发;也有明眼人嘲弄:博主,你大概是来负责搞笑的吧?
普外,其实是指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肝脏、胆道、胰腺等脏器疾病的临床学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派普外医生去救治刀伤病人,十分对症,既不存在一个臆想中的“特殊外科”,更不存在什么“高级外科”。这个笑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医务界和社会公众间的隔膜。
由于医学的专门性,社会公众对医院、医生都不是很了解,又由于医学是关乎生死的大事情,谁又都不敢怠慢,就造成了又爱又怕的社会心理。谁都有头疼脑热、谁都有生老病死,敢说永远不跟医院打交道的,大概只有已经死了的和还没有生出来的。去了医院,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钱锺书老先生曾经开玩笑说,医生是另一种屠夫。大病且不说,即便是小病,我本人就屡有在医生面前小心翼翼、低声下气、委曲求全、唯恐得罪的经历,以致每次出了医院就暗下决心,为了不受气,一定要争气,努力不生病!
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决心不生病,不代表就不会生病,有病还得看。于是,医患间的纠结就一直在延续。不少医患恶性事件,或许正是这种纠结集中和变形的体现。最近南京护士被打,我的医务界朋友群情激奋,在微信圈声讨。其实,平心想,打人不对,学龄前儿童都知道,跟对方是不是“官”、是什么“官”,打的是医生还是护士,抑或其他行业,都没有关系。打人者,无疑就该绳之以法。
至于医务人士的辛苦,不言而喻。社会各行业中,没它辛苦的非常多,和它一样辛苦的很多,比它辛苦的也有。只是,辛苦最好也不要成为情绪的理由。如果带着情绪上岗,无助于医患沟通和融洽。我想,我的医务界朋友一定也同意我的看法。
医者要有仁人之心,没错,但恐怕不能只要求医者;
患者,也应该是仁人,要求不高:以礼相待、彼此尊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