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变身“电磁杀手”
据报道,目前美国海军在日本三泽部署有第132电子战飞机中队,配备5架EA-18G。该中队名义上属于美国海军,但部分飞行员从空军调派,多数时间归美国空军第35联队节制,参加海外作战活动,其性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海军航空兵。该中队曾参与2011年针对利比亚的“奥德赛黎明”行动。2012年3月,该部队又开赴韩国乌山基地进行非公开的短期部署,威慑朝鲜。如今该中队基本驻扎在三泽和厚木基地。
据该部队的电子系统操作员、海军上尉马修·德里斯基尔表示:他们是北约唯一的机载电子攻击平台。德里斯基尔以前曾飞过“咆哮者”的前身——EA-6B“徘徊者”,他对新飞机的表现称赞不已:“与飞行速度较慢的‘徘徊者’不同,‘咆哮者’是在 ‘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因此它通常能跟上其‘尖鼻子’(指常规战斗机)的兄弟。另外,‘咆哮者’安装了‘干扰对消系统’,能在施放电子干扰的同时与己方部队保持通信联系。”
另一位美军飞行员马修·门德斯少校则强调,目前“咆哮者”的基础战术与“徘徊者”非常相似,但研究机构正针对新飞机的性能,设法改进战术。例如,利用AIM-120导弹实现一些自卫战术。最近的另一个改进是,使用北约16号数据链提高战场感知与应变能力。
电子战和常规作战并重
美军历来重视电子战,把电子支援视为与火力打击并重的一种“特殊突击样式”。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海军开始装备EA-6B“徘徊者”电子战飞机,用于压制敌人的电子活动并获取战区内的电子情报。海湾战争期间,美军出动EA-6B、EF-111A、F-4G等3种电子战飞机组成联合编队,压制伊拉克防空火力的制导和指挥系统,使其瘫痪。
“徘徊者”在海湾战争中一战成名,但也暴露出机动性差、空战能力弱等缺陷。更严重的是,“徘徊者”施放的电子干扰不分敌我,往往使己方战机的通信系统同样无法使用。之后,随着EF-111A和F-4G先后退役,五角大楼开始着手研制新型电子战飞机。
为了满足美国海军对新型电子攻击机的需求,波音公司在保留FA-18EF原有武器系统的基础上,加装ALQ-218V战术接收机和ALQ-99战术电子干扰吊舱等设备,最终形成一款集电子攻击和战斗攻击于一身的新型电子攻击机,并将其命名为EA-18G“咆哮者”。据“咆哮者”项目主管奥弗斯特里特介绍,“咆哮者”在“徘徊者”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包括加装有源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AESA雷达),经过改进的通信系统和更强的火力(“咆哮者”有10个武器挂载点,而“徘徊者”仅有5个),最终,使“咆哮者”具备了更强的战场生存能力。
为解决“徘徊者”电子攻击不分敌我的缺陷,“咆哮者”安装了“干扰对消系统”,在施放电子干扰的同时,可以与己方部队正常通信。最重要的是,“咆哮者”还装备号称“最坚固”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它采用多种反侦察和抗干扰措施,连美军也无法实施有效干扰。
“咆哮者”威胁亚太安全
2007年,“咆哮者”在马里兰州的帕塔克森特河海军航空站和加州的试验场展开全面性能测试。同年9月,美国海军在帕塔克森特河航空站接收首架生产型“咆哮者”,并对其作战性能进行测试,最终于2008年7月完成海上试验。
为进一步检测“咆哮者”的作战性能,2011年北约展开空袭利比亚的军事行动后,美军首次出动“咆哮者”参战,它不仅成功用电子干扰压制了利比亚政府军的防空导弹,还对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部队实施了导弹攻击,充分展示了该型战机的电子战能力和常规作战能力。至此,美军认为“咆哮者”可以在防空导弹的威胁下充当“空中开路先锋”。
2011年,在美军战略东移的背景下,“咆哮者”也同样开始向东亚地区靠近。2012年10月,美国5架“咆哮者”飞抵澳大利亚,向澳大利亚空军演示了电子攻击系统。随后还与澳军的FA-18C“大黄蜂”战斗机进行了联合训练。同年8月,美国为澳大利亚空军的12架FA-18C “大黄蜂”战机加装“咆哮者”电子攻击系统。。
2012年12月,美国又向日本三泽基地部署了一个中队的“咆哮者”,这是美军在日本部署的第二支“咆哮者”中队。从这些部署中不难看出,美国正在加快战略东移的进程。而升级后作战性能大幅提升的“咆哮者”的到来也引起亚太地区国家的广泛关注。由于EA-18G“咆哮者”可以在航母上起降,不受陆基空军基地的限制,其作战范围可以涵盖亚洲大陆的所有近海区域,这无疑会对亚洲地区的战略态势产生重大影响。 秦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