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学府近年来纷纷开设网络课程(“慕课”),一来为了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优质课程,二来便于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明日之星”。这有点像歌唱选秀节目《美国偶像》,不过选拔的是爱因斯坦那样的天才少年。
通过“慕课”展露才华
巴图辛·米昂甘巴雅是麻省理工学院一年级学生,来自蒙古国。别看他才17岁,脑子里琢磨的事可不少:他正在钻研一种手机新技术,有望获得专利;他经常和企业家一类人来往,请教如何创办新兴企业。
巴图辛之所以有机会入读美国名校,完全得益于“大规模开放式网上课程”(MOOC),简称“慕课”。两年前,他在网上注册了麻省理工学院开设的一门“慕课”,那是相当于大学二年级水平的电子学课程,年方15岁的巴图辛成绩优异。此外,他自行设计的一个提醒儿童避让车辆的报警装置也让麻省理工刮目相看,向他发出了入学通知书。
像巴图辛一样通过“慕课”被名校择优录取的学生还有不少。阿莫尔·巴韦来自印度中部一座小城,因出色的编程能力获得麻省理工和哈佛联手打造的“慕课”平台edX青睐,如今在麻省理工学习。
宾夕法尼亚大学一年级学生塔哈·塔里克来自巴基斯坦,拥有出色的写作能力。他参加了宾大教授艾尔·菲尔雷斯的现代诗歌“慕课”,成为家里第一个到美国上大学的人。
这些天才少年通过互联网展露才华,为名校选拔人才提供了新思路。包括哈佛、杜克、麻省理工和伯克利音乐学院在内的诸多著名学府争先恐后开设网上课程,以至于有人说,网络课程的兴起将重塑高等教育的未来。
edX首席科学家彼得·米特罗说,全世界有50亿人口无法得到像样的教育,其中包括数百万很聪明、却没有机会发挥才干的人。“20年前,我们没有办法教他们,但现在,我们可以。”
当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慕课”对解决大学学费昂贵问题并无多大帮助。有教授抱怨,“慕课”威胁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方式,学生缺少校园生活体验。
出国接触崭新世界
阿莫尔的父亲是一名软件工程师,所以他很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方面的书籍。12岁那年,父亲给他买了一个遥控汽车玩具,他立即拆了,自己重新设计了一套程序。上中学前,他已经熟练掌握多种计算机语言,包括C++、JAVA和Pearl。
2009年,家里安装了互联网,一个崭新世界出现在阿莫尔面前。他找到麻省理工的开放课程软件,爱上了著名教授沃特·卢因的物理课。2012年春,edX的前身MITx推出电路和电子课程,他立即注册报名,最终在考试中得了97的高分。
课程结束后,阿莫尔说服另两名学员自创一套后继教程,制作相关教学视频和测试题放在网上,吸引了1000多名学生。同时,他还为MITx平台编写代码,包括一个打分软件。米特罗如此评价:“阿莫尔运用的许多技术非常新奇,即便今天也绝无仅有。”
得到专家的肯定,阿莫尔深受鼓舞,对麻省理工更添一分向往。印度每年有10万人留学美国,但他们大多来自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从小上国际学校。像阿莫尔这样背景普通的学生,只能挤破脑袋争取上国内名校。
来到美国后,阿莫尔对很多事情感到新鲜,比如这里的汽车给行人让路,人行道上几乎没有行人。不过最令他高兴的,是可以和志同道合者谈论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代码。
“在印度,我从来没想过给机器人编程,因为我根本没有资源去做这事。”阿莫尔说,“但是在美国,我可以做任何感兴趣的事。”
体验两地不同学风
塔哈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但他有超强的感悟力,富于想象,渴望有所作为。一年前,他无意中在ModPo论坛上发现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菲尔雷斯的现代诗歌网络课程,被深深吸引。
他还关注宾大校园网上的文学沙龙“凯利·莱特斯之家”。它由宾大一群师生于1995年创建,经常组织诗歌朗诵、电影放映和各种讲座,传播波希米亚文化。塔哈在巴基斯坦就读于一所英式私立学校,严谨校风与论坛里的自由之风形成鲜明对比,他更喜欢“凯利·莱特斯之家”那种轻松融洽的师生关系。
“视频中,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喝着咖啡,讨论诗歌。有人笨嘴拙舌,有人言辞激烈,有人的解读完全不靠谱,但我从来不觉得有谁把他的理解强加于人。”塔哈说。
塔哈在上高中时曾和朋友合办过一份杂志《菠萝》,旨在鼓励大家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很多话题在巴基斯坦无人谈及,极端主义和激进主义的存在正是因为人们未能从另一种角度思考问题。”
作为老师,菲尔雷斯也很喜欢和看不见的学生互动,经常逛论坛和学生聊天。“他们对我来说都是真实的。”他说,“我努力树立一个样板,让‘慕课’变得更加人性化。”他也会为“凯利·莱特斯之家”录影,“因为它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喜欢的诗歌正被成千上万的人阅读”。
ModPo自2012年秋创建以来,已有8万名学员。菲尔雷斯说,去年有150名学员主动向“凯利·莱特斯之家”捐款达7000美元。
宾大负责招生的杰米-李·约瑟琳说,“慕课”将许多像塔哈这样具有写作天赋的青少年吸引到宾大,今年已有400人联系过校方,是去年的两倍。她认为,塔哈在ModPo论坛上的发言颇有见地,他创办的《菠萝》杂志很有创意,“这正是我们寻找的人才”。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巴图辛的兴趣是利用集成电路解决实际问题,他在学习麻省理工的电路和电子学网络课程后,设计了一个车库报警系统:只要有汽车出入,电子眼就会发出信号,激活安装在车库外的警报器。
巴图辛的梦想是做蒙古的乔布斯,通过自己的努力切实改善人们的生活。“我希望我的项目能给人们带来幸福。”他说。
蒙古重视教育,但整个体系专注于考试和争夺奥赛奖牌,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所幸蒙古国IT基础建设比较完善,巴图辛和他的同学们得以像其他国家的孩子一样,熟练掌握网络技术。
巴图辛在乌兰巴托就读于桑特学校,校长恩科姆克·祖尔干沁本身就是个敢想敢做的人物。他2009年毕业于麻省理工,之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在麻省理工读书时,他成功说服一家公司为祖国捐赠1万台笔记本电脑。他将教育软件翻译成蒙语,装入电脑后派送到蒙古偏远地区。
担任桑特学校校长后,祖尔干沁选择20名学生注册了麻省理工的电路和电子学网络课程。虽然课程难度有点大,但他相信这是一个让下一代接触实用知识的途径,“在蒙古,我们需要很多工程师”。最后,有10名学生通过了课程。
这门课程全球有340名学员成绩为“优”,巴图辛是其中之一。他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自制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概念并解决实际问题。
对巴图辛来说,麻省理工的网络课程与他之前上过的任何课程都不同。“它们确实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比如教天线如何工作。蒙古的教学非常理论化,许多学生不明白如何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