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关注的关于克里米亚未来的公投已于今日凌晨落下帷幕。根据初步结果,90%以上的投票人选择了回归俄罗斯、成为俄联邦的一员。
对此公投结果,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公投反映了克里米亚人民的意愿,符合国际法,俄罗斯将尊重克里米亚人民的意愿。美国和欧洲国家则大多表示公投不符合国际法和乌克兰宪法,不承认公投结果,并将启动对俄制裁程序。
众所周知,克里米亚公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除了乌克兰国内深刻的政治和社会危机以外,外部力量的地缘政治博弈也是克里米亚目前局势的重要导因。克里米亚对于俄罗斯民族而言,其战略、历史和心理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笔者先前曾指出,如果美欧能同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达成妥协,在2月21日协议基础上达成重新构建乌克兰政治结构的共识,俄罗斯是可以接受克里米亚继续以高度自治地位留在乌克兰内的,而如果美欧坚持为基辅临时政权背书,无视俄罗斯核心利益,那么俄罗斯就会启动收回克里米亚的各种程序,甚至还将在乌克兰其他俄语民族地区营造类似形势以向美欧和基辅当局施加压力。目前局势似乎正在朝这一态势演变。
西方目前开出了一系列对俄制裁的清单,但大多数措施对俄都无关大局。面对制裁,俄方并非无计可施,完全可以利用天然气供应这张“牌”牵制欧洲。由于欧洲对于俄罗斯的天然气依赖仍将持续较长时间,一旦俄方“断气”或“限气”,欧洲将遭遇困境。
尽管欧洲近年来努力尝试减少对俄的天然气依赖,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石油公司仍是欧洲天然气市场的重要博弈方。2013年,俄天然气在欧洲国家进口天然气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俄天然气在欧洲消费天然气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较为稳定。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能源问题专家蒂姆·伯尔斯纳就断言:“不管我们喜不喜欢,俄罗斯天然气在欧洲市场所占比例今后还会上升。”
因此,一个问题是西方明知制裁对俄没有太大效力、反而会促使俄加快收回克里米亚、而自己也不准备为保护乌克兰领土完整与俄全面对抗,为何还要坚持表面强硬的政策?
撇开美欧的官方声明,从公投日当天俄领导人与西方领导人的一些接触对话来看,似乎通过对话解决乌克兰政治危机的基础依然存在。换言之,公投落地,局势并不会变得太坏,反而可能有了缓解危机的现实基础。也许,这本来就在各方的设计之中。
(作者系上海俄罗斯中亚东欧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