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2年初到年底,《纽约时报》发表了有关“苹果”iPhone引发电子经济(iEconomy,i经济)的九篇系列报道,一举拿下了2013年的普利策解释性报道奖。普利策奖委员会表示,关于“i经济”的报道“深入调查了‘苹果’和其他科技公司的商业行为”,揭露了“对劳工和消费者而言变化中的全球经济不为人知的一面”。系列报道最引人入胜的悬念就是“苹果”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其全球产业链的核心?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中国具有超强的执行能力
据《财富》杂志的专栏作家菲利普·埃尔默·德威特披露,2004年夏天,摩托罗拉总裁桑德尔傲慢地对乔布斯说:“当你离家外出时,你需要带上钥匙、钱包,还有你的手机,但iPod不在这个清单之中。”被激怒的乔布斯决定秘密研发一个绝对能和钥匙一起放进口袋里的“家伙”。
2005年,发明电烤箱隔热玻璃的美国康宁公司秘密研发代号为“大猩猩”的手机钢化玻璃屏。2007年2月,iPhone发布一个月后,乔布斯就给康宁公司打电话,要求康宁在短期内大量生产1.3毫米厚的钢化玻璃,可当时“大猩猩”还只是一个概念。3月底,康宁完成工艺设计。《纽约时报》报道说,2007年5月(第一代iPhone于2007年1月9日发布,并于当年6月29日正式发售),苹果手机正式发售前一个月,乔布斯在数名副手面前愤怒地举起iPhone原型机,让所有人看清屏幕上的小划痕。接着,他掏出一串钥匙说:“我不会卖一只会划花的产品。我想要玻璃屏,必须在六个星期内给我搞定。”当月,康宁在肯塔基州的哈罗斯伯格工厂开始试生产。6月,产能提升到足以覆盖七个足球场的规模。这些每片1.52平米的玻璃装箱后,通过卡车、火车、货船运抵中国深圳的切割厂,然后在深圳富士康工厂装配后,用联邦快递空运回美国。由于从东海岸到中国的船运单程最快也要半个月,因此要想按时发售,必须在几天内把玻璃切割打磨成几百万片屏幕,并进行装配和测试。
《纽约时报》报道说,据一名“苹果”高管回忆:“富士康的工头立刻在公司宿舍内唤醒八千名员工,给每名员工派发一块饼干和一杯茶。(员工们被)分别指派到各个工作岗位,不到半小时就开始了给斜面框架安装玻璃屏幕的长达12个小时的班次。96小时之内,这家工厂就以每日过万台的速度生产手机。”随着iPhone的成功发售,各个手机厂商纷纷向康宁定货。由于主要手机制造厂都在中国,所以康宁也开始在中国设厂。
《纽约时报》的故事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美国仍具有超强的研发能力和最优秀的工人;第二,中国具有超强的执行能力。
不仅是廉价劳动力的“软成本”优势
目前“苹果”在美国雇佣4.3万人,海外员工2万,仅为通用汽车上世纪50年代拥有40多万员工的零头。为什么“苹果”不能在美国雇人生产?仅仅是因为中国的人力成本便宜吗?在《纽约时报》看来,答案是否定的。美国的人力成本即便高出中国几倍,但工资并不是所有成本的大头,“苹果”付得起。
《纽约时报》引用一名“苹果”高管的话说,对于“苹果”前首席运营官库克来说,聚焦亚洲归根结底在于两点:第一,亚洲工厂可以“快速扩张或缩编”,第二,“亚洲供应链超过了美国”。
目前,“苹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全部供应商和代工厂的人数多达70万人。《纽约时报》引用“苹果”全球供应经理珍妮弗·瑞格尼的话说:“他们可在一夜之间招聘三千人,美国有哪家工厂可以一夜招三千员工并说服他们搬进宿舍?”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符合“苹果”的一切要求:严守客户机密,工作效率高,高度服从客户意志。更重要的是,一旦经济不景气,这70万人的劳动大军可以通过“听话的”供应商轻易地“缩编”裁员。而在美国,这意味着打不完的官司和天文数字般的赔偿。
中国的供应链之完备无人能敌。至今单身的“苹果”总裁库克每天早晨四点起床,首先通过内部的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咨询系统了解库存情况。十多年前,库克主导关闭了“苹果”的所有工厂,把供应商转移到中国。从此,“苹果”成为一家“轻公司”,重活儿交给太平洋对岸来完成。因为在美国很难找到大片工业用地,而在中国,政府给予补贴的开发区到处都是。《纽约时报》引述一名前“苹果”高管的话:“现在所有的供应链都在中国了,需要一千片橡胶衬垫吗?隔壁工厂就有。需要一百万枚螺丝钉吗?下一个街区就有一家厂。想对螺钉做些改动吗?三个小时就搞定。”
这个产业链已经不仅仅是廉价劳动力的“软成本”优势,而是包括材料、仓储、运输等在内的“硬成本”优势。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工人的工资和美国一样,由于装配工厂都在中国,如果选择在美国建厂,那么高昂的运输成本远大于人力成本。由此看来,中国产业链所形成的巨大的先发优势才是“苹果”不得不选择中国的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的“苹果的缺口”
“苹果”的标志是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每一次发布会都被中国供应商称为“吃苹果”会。然而,苹果好吃树难栽,供应商为了吃到“苹果”,往往不择手段。
《纽约时报》重点关注了“苹果的缺口”。“苹果”要求的“视网膜”电容屏的生产时间是电阻屏的七倍,从而导致落灰机率增加,一旦良品率低于85%,生产线就要赔钱。2008年8月,胜华科技(台湾企业,在大陆设厂)采用了比酒精更便宜、挥发更快、擦洗效果更好但却有毒的“正己烷”。它能短时间内把良品率从60%提高到90%。但在密不透风的无尘车间里,这一做法会导致连防毒面具都不配备的员工们中毒。据《纽约时报》报道,2010年1月,胜华科技在大陆的工厂爆发群体性事件。2011年2月15日,“苹果”正式发布《供应商责任进度报告》,承认有137名中国员工中毒。2008年8月底,深圳富士康手机检测生产线的一名员工忘记删掉检测时的一张自拍照引起轰动。这名“iPhone女孩”的月薪为2000元人民币,而一部手机的最低价是5000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