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铁16号线的2号门出来,直行不过5分钟,就能看到港城大厦。这座5层办公楼以“凹”字型合围,分为A、B、C三栋。透过大块的玻璃幕墙,站在楼外,就能看到管委会工作人员已经投入工作的身影。
本周二,记者到达港城大厦时,自贸区管委会已经在前一天正式在此办公,并举行首次升旗仪式。虽然时不时还有物业工作人员进来调试一下固定电话,安装空调按钮等,但一应的电脑、打印机、书柜、桌椅等都安置完毕,柜子里的文件和办公用品也规整清楚,日常工作并未因搬家而停顿。
和基隆路9号的旧址相比,港城大厦的“新意”一目了然。玻璃幕墙显得透亮,会议室、办公室的小门也是玻璃的,每个门上都有清晰的科室指示。目前自贸区管委会的大部分职能部门都安排在四楼,A栋主要是管委会主任、副主任、秘书长等的办公室,B栋包括了自贸区管委会下属的财政和金融局、政策法规研究室等,C栋主要是信息中心等保障部门。在外高桥,三四个楼面实现的功能在港城大厦一个楼面就包括了。相比过去的上上下下,现在从A栋可以直接走到C栋,很是方便。
“C栋还有一些办公室空着,将来工商、税务等业务部门也会搬过来,就落脚在那里。”看着对面空空的办公室,管委会办公室的周金祥告诉记者,搬到港城大厦后,办公室明显变小了。“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嘛,科级、初级和局级干部的办公室都不能超过标准。”
管委会办公室调研员陈伟民有一个小隔间的独立办公室,一张书桌,一排文件柜,两张单人沙发沿着拐角放,中间有一张小小的茶几。聊起临港新城距离市中心之远,他眉飞色舞地说起前一天回家的顺利:“从地铁16号线换11号线再换公交车,中间一气呵成,几乎没有等待多久,到家一算用了1小时40分钟,真是顺利!”如果略有些不顺利呢,那就要2个小时了,他告诉记者,不少工作人员上下班的单程就要花上2个多小时。朝九晚五,因为路程太远,几乎变成了“朝六晚八”。即便如此,管委会也没有设置上下班的班车,“地铁就在门口嘛”。
凭窗而立,眼前就是滴水湖,水光潋滟,春意顿生,几个风筝迎风而动,越飞越高。和外高桥保税区相比,临港新城安静许多,但风光更好了。周金祥几年前就在临港买了房,如今工作和生活都在临港,是个彻彻底底的“临港人”。他告诉记者,管委会搬至临港新城后,企业前来办事的确路远了些,但对于带动洋山、临港地区的开发却大有好处。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副主任戴海波已经表示,搬入临港新城将是自贸区的新起点,上半年将有一到两个自贸区功能性平台在临港落地。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