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柜族生活”到底谁来管?
陈杰
  去年底,一打工者为省房租供子女读书,住在北京一处下水道。消息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与“井底人”相比,“柜族”的居住环境似乎还稍好一些。

  读者对“住人集装箱”或者“蜗居集装箱”这些名词可能并不陌生。平日里,工地里辛苦工作的劳动者,有的就是暂时住在集装箱里。前些年,上海就有报道说,有些“柜族”并不是建筑工人,住在集装箱里是因为“租不起上海的房子”。他们把“家”安在拆迁地块、建筑工地,或是某一个城郊不起眼的新村里……上海有多少这样的住人集装箱,记者不得而知,但从一些业内企业出租、销售的数量估算,这个数字应该不小。

  记者在网上搜“住人集装箱”,发现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柜族”,昆明、厦门、杭州、太原、南昌……住人集装箱的产业似乎大有燎原之势。此中原因很复杂,既有图便宜的,也有图省事的,还有什么不图、没办法的。

  “柜族”的生活是局促而简朴的。一家一当都在窄小的空间里,几个人的吃喝、休息、娱乐都在一个箱子里搞定。采访中有工人朋友自嘲说,这叫“温暖”。且不说这“温暖”背后多少有点无奈,可安全倒是横在面前的第一道槛。在住人集装箱里,乱拉电线是常见现象,离床不远就放着做饭用的液化气钢瓶,难免让人捏把汗。

  “柜族”需要关心,住人集装箱需要监管。住人集装箱到底算什么,能不能用,按照什么标准制造,居住要符合什么要求,使用年限有没有规定。问题不少,相关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该形成合力,不留缝隙地把这个新生事物管起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居住建筑的通风、采光、构造都有严格规定。不是能遮风避雨的空间,就可以住人。 本报记者 陈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21版:申城社区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自贸之窗/创业钱途
   第B04版:热点解读/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彩票世界
   第B06版:金融天地/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陆家嘴金融城/理念分享
   第B08版:证券服务/陆家嘴金融城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基金纵横/陆家嘴金融城
   第B11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12版:个人理财/陆家嘴金融城
   第B13版:陆家嘴金融城/房产在线
   第B14版:家装专版
   第B15版:陆家嘴金融城/网上网下
   第B16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蜗居”集装箱隐患谁人知?
“柜族生活”到底谁来管?
新民晚报焦点A04“柜族生活”到底谁来管? 2014-04-04 2 2014年04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