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对“住人集装箱”或者“蜗居集装箱”这些名词可能并不陌生。平日里,工地里辛苦工作的劳动者,有的就是暂时住在集装箱里。前些年,上海就有报道说,有些“柜族”并不是建筑工人,住在集装箱里是因为“租不起上海的房子”。他们把“家”安在拆迁地块、建筑工地,或是某一个城郊不起眼的新村里……上海有多少这样的住人集装箱,记者不得而知,但从一些业内企业出租、销售的数量估算,这个数字应该不小。
记者在网上搜“住人集装箱”,发现全国许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柜族”,昆明、厦门、杭州、太原、南昌……住人集装箱的产业似乎大有燎原之势。此中原因很复杂,既有图便宜的,也有图省事的,还有什么不图、没办法的。
“柜族”的生活是局促而简朴的。一家一当都在窄小的空间里,几个人的吃喝、休息、娱乐都在一个箱子里搞定。采访中有工人朋友自嘲说,这叫“温暖”。且不说这“温暖”背后多少有点无奈,可安全倒是横在面前的第一道槛。在住人集装箱里,乱拉电线是常见现象,离床不远就放着做饭用的液化气钢瓶,难免让人捏把汗。
“柜族”需要关心,住人集装箱需要监管。住人集装箱到底算什么,能不能用,按照什么标准制造,居住要符合什么要求,使用年限有没有规定。问题不少,相关管理部门、生产企业和使用单位应该形成合力,不留缝隙地把这个新生事物管起来。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居住建筑的通风、采光、构造都有严格规定。不是能遮风避雨的空间,就可以住人。 本报记者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