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久久难愈
2012年3月3日,张玉芳因患胆总管结石入住本市某三甲医院,采取微创手术取石,失败后转到另一家医院外科住院开刀,4月出院后手术伤口裂开流脓,门诊换药治疗无效。随后,张玉芳四处求医,先后动了3次清创手术,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肚子上的伤口始终未能愈合。在长期的门诊换药过程中,医生经常会从张玉芳的伤口中拽出医用线头,她将它们都保存了下来。张玉芳的肚子上常年插着引流的管子和纱条,最多的时候有五六根,平时她根本不能外出,洗澡也成了奢望。她还时常发冷发热,体型日渐消瘦,体重下降了近10公斤。一个小小的伤口感染,让张玉芳想到过自杀。
去年9月27日,张玉芳连续畏寒高热达39.6℃,家属把她送到了离家较近的市北医院。“来的时候,张玉芳肚子上插着四根管子,不停地向外排着脓血,脸色苍白,寒战高热,半休克状态,已经出现了败血症。”市北医院外科主任吴庆宇在介绍病情时说。
医患达成一致
虽然在经过抗感染、伤口换药、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张玉芳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伤口仍无法愈合。多次专家会诊的治疗意见基本一致:再次手术治疗风险极大,只能继续坚持伤口换药治疗。
按照一般惯例,这类医疗问题基本都是“谁开刀,谁负责”。是否为张玉芳进行手术,成了摆在市北医院外科团队面前的难题。望着痛苦呻吟的病人,出于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市北医院外科团队最终决定冒一次险。当吴庆宇主任把这一想法告诉张玉芳后,病人态度很坚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也要做这个手术。即使手术不成功,我绝不怪医生。”
通过充分沟通,市北医院为张玉芳实施了一次彻底的清创手术,所幸手术一切顺利。
起初,张玉芳的伤口渗出减少,肉芽组织开始增生,但术后2个月,伤口仍不能完全愈合,始终有少量液体渗出。吴庆宇亲自为患者换药,终于在一次伤口探查中发现了“祸根”——一根未能吸收的医用线头。线头取出后一个多月,张玉芳的伤口痊愈,而她依旧把这根线头收藏起来,仔细一数,已是第56根。
市北医院这次成功,与患者的支持、信任和理解不无关系。“现在很多人把医院看成保险公司,一旦出现问题就到医院闹是不对的。”张玉芳的家属说,在手术前他们组织全体家庭成员开会,和院方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愿意相信医生并承担风险。
今年1月24日,当医院宣布患者彻底痊愈可以出院时,张玉芳和家属都激动得抱头痛哭。马年除夕,张玉芳在浴室中待了一个多小时,这是近2年来她第一次洗澡:“我非常开心,生活完全正常了!”她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马年、迎来了新的生活。
本报记者 江跃中 通讯员 喻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