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白居易“坐禅”养生获高寿
白素菊
  文 / 白素菊

  白居易54岁时初患白内障,后来又因坠马伤及足和腰,“腰痛拜迎人客倦,眼昏勾押簿书难,辞官归去缘衰病,莫作陶潜范蠡看”,所以白居易58岁时辞官退隐香山寺,但他绝不让病痛所困,消极悲观厌世,而是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探求心理恬静和安乐康复之道;正如他在《眼暗》一诗中所写:“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药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在医学尚欠发达的唐代,白居易的白内障无法根治,但他仿效佛陀僧人:闭目坐禅养生。这在其晚年诗作《白香山诗集后集》卷十四《斋戒满夜戏招梦得》中的“纱笼灯下道场前,白日持斋夜坐禅”等诗句中亦可见打坐参禅是白居易老年养生的方法。 

  坐禅养生有何科学依据呢?首先,因为坐禅是通过调身、调心的方法进行静坐习定,习定是佛门僧众修身养生的方法,故此习定在佛教中称为坐禅或禅法。习定方法要求人集中思维、排除杂念妄想、止息杂虑使身心安静。道家《南华真经在宵》中也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无形,无摇汝神,乃可延生”。这种习定坐禅养生法实质就是一种“静养”。佛教教义推崇的“七静”即平静、安静、宁静、定静、真静、虚静、灵静,都是为了使坐禅者的形与神在多层次的静养中获得养生效应。这种静息境界还使坐禅者享受到脱离琐事烦扰、精神归于淡泊恬静的愉悦,进一步又能在“忘我”的愉悦中陶冶性情,这种精神愉悦的养生境界使诗人白居易在《在家出家》一诗中生动地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其次,坐禅静息养生的良性效应还发现很多有力证据,在中国佛教协会资料《高禅生卒年表》所载的571位高僧中,百岁以上的有12人;90岁以上的有42人;80岁以上的142人;70岁以上的361人;65岁以上的433人;这与封建帝王的寿命相比显示出极大的反差。终生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且千方百计追求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与物质生活清苦但精神安宁恬静的高僧相比,寿命竟如此悬殊,其中高僧日常坐禅习定自有独到的养生之功。明代著名医学养生家张介宾在《类经》中说:“心欲求静,心静而神亦静,神静而达养生之通衢也。故绵静者延年,躁动者夭寿。”

  因年老疾病而退隐的白居易以坐禅养生获得高寿,享年75岁,这在唐代堪称是寿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百姓故事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广告
   第A07版: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闻面对面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运动汇
   第A15版:2014·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专刊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上海珍档/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广告
白居易“坐禅”养生获高寿
一百一十七岁老人付素清:能吃能睡爱劳动
独家“蜂蜜醋”
心宽体胖 凡事能忘
打算盘大有好处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长命百岁B15白居易“坐禅”养生获高寿 2014-05-04 2 2014年05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