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沈幸福,能用双手感恩,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报答帮助过我的这座城市,我很幸福。”几天前,闵行区举行庆祝上海助残周和全国助残日“寻找身边的幸福——残障人士幸福故事征集”表彰主题活动,闵行区梅陇镇志愿者沈幸福在活动上发表了上述感言。即使从小身患残疾,即使家境贫寒,命运曲折,在旁人眼中算不上幸福,但沈幸福却觉得自己人如其名,心里有着暖暖的幸福。所以,一直到昨晚,他还在赶工,义务修理在3月学雷锋日活动中收下的900把伞和50双鞋。
初到异乡感受包容
沈幸福七八岁时就患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到了19岁,双手已严重弯曲变形,呈绻缩状,无法张开。母亲去世后,他只身从老家江苏兴化来到上海。
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沈幸福搭了一个四五平方米的小棚,白天摆修鞋铺,晚上就住在里面。附近居民见他生活窘迫,经常有意光顾他的铺子,还关切地建议他增加些雨伞、拉链等修补项目,增加经济收入。乡音未改的他,却很快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包容性,这种包容让他深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更让他感到踏实的是,街坊的关怀让他找到了家的感觉。
感恩参加义务服务
饮水思源,感恩的种子也在沈幸福的心里落地生根,发芽生长。此后,但凡遇到生活困难的人前来修理,他一律免费,以此来报答上海人民对他的关怀。在义务修理的过程中,他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安慰与快乐,更加乐意投身公益。他加入了五里桥街道的志愿者队伍,为附近的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免费修伞、修鞋。
后来动迁到闵行区梅陇镇的高兴花园,沈幸福仍坚持每个双休日回到五里桥街道,参加志愿者义务为民服务活动,无论严冬夏日、刮风下雨,从1996年到2004年8年间从不间断,直到身体实在受不了奔波,才不得不中止。
成为抢手“活雷锋”
走进沈幸福的家,记者看到,虽然收拾得很干净,然而,唯一比较新的电器就是一台饮水机,老旧朴素的家什显出主人的清贫。周围人都说,如果沈幸福少参加点义务劳动,哪怕愿意按照成本价收费,家里的家具电器也早就能换一换了——据不完全统计,他在梅陇镇“阳光之家”为周围残疾人义务维修的雨伞、鞋子等已经超过3500件。
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把别人随手丢弃的雨伞捡回来,修理好,清洗干净,赠送给居委会、公园,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免费借伞服务。沈幸福义务劳动的名气越来越大,他俨然成为了梅陇镇各个居委的抢手“活雷锋”。每逢雷锋日、助残周、敬老日,居委会就会提前抢着邀请他来设摊服务。由于太过抢手,许多居委只得根据沈师傅的时间来调整活动时间。因为排队维修的人太多,沈幸福每次参加义务服务,总是带着一本记录本和号码牌,将当场来不及修理的物品编号带回家,修好后,再送到各居委会转交给它们的主人。
最近,闵行区残联在全区征集残障人士的幸福故事,梅陇镇的居民不约而同推荐了沈幸福。其实,沈幸福的日子并不完满,不仅出身清贫、身有残疾,成家后条件也并不好,几年前岳母辞世要借债数万元操办后事,现在,即将高中毕业的儿子需要他筹措大学学费,住房也因为历史遗留原因欠着三四万元。不过,这些事情,沈幸福很少向旁人提起,每一天,他用微笑面对周围人,他说:“如果一直想困难的地方,那只会让我更加难过。从一个人来上海求生存,到现在娶妻生子,拥有自己的小家庭,这一切得来不易,如果没有那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走不到今天这一步。所以我再苦再累,也要用我的双手去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回报这个城市,这样我就是幸福的。”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