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架设横贯成员国经济文化桥梁 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繁荣~~~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架设横贯成员国经济文化桥梁 促进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和繁荣
新“丝绸之路”成亚信进程亮点
潘光
2013年11月28日,由乌鲁木齐市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办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合作发展论坛开幕式暨论坛”,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丝绸之路沿线的20余个城市的代表参加。图为论坛期间举行了新疆和中亚国家企业合作签约仪式 图 CFP
  上海社科院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亚信”研究课题组组长 潘光

  历史上,“丝绸之路”曾经促进了全球的商品贸易和文明对话,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繁荣。今天,新的“丝绸之路”又将历史传统与现实需求相结合,以包容性发展的宽广胸怀追求合作共赢,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横贯“亚信”成员国的经济、文化桥梁。

  古“丝绸之路”穿越辽阔亚洲

  推动各国经贸发展文明交融

  “丝绸之路”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关于“丝绸之路”的地理概念和具体路径,学术界存在诸多争议。不过,无论怎样定义“丝绸之路”的走向,它穿越的辽阔地区几乎都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至多只是它的西端。

  古“丝绸之路”对亚洲的影响,一是表现为贸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中国的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内地的蚕桑技术是如何传入“西域”的,“丝绸之路”就由此而来。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从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再传播到西亚、欧洲的,而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许多杰出成果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亚洲各地的。

  古“丝绸之路”对亚洲的影响,还在于和贸易紧密相连的文化交流使多种文明通过“丝绸之路”交汇、融合。从古至今,古埃及文化、古波斯文化、佛教文化、印度教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汉儒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斯拉夫文化、阿拉伯文化、伊斯兰文化、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等都通过“丝绸之路”互相影响、交流。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称古“丝绸之路”是各种文明交汇的舞台和桥梁,联合国文明联盟对这一“桥梁”作用也高度赞扬。

  习近平主席指出:“千百年来,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各国人民共同谱写出千古传诵的友好篇章。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这是古丝绸之路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

  科技不断发展交通网络拓展

  “亚信”努力构建新“丝绸之路”

  当然,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达和全球交通网络的拓展,“丝绸之路”在交通意义上的作用在相对下降。

  今天,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主要已不是骆驼和马匹,而成了汽车和火车。但是,“丝绸之路”这一名词仍然被广泛使用,如人们把贯通亚欧的大铁路称为铁道“丝绸之路”,把从中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称为能源“丝绸之路”,等等。最为重要的是,“丝绸之路”已成为不同文明沟通、对话、交流的象征。正因为此,“亚信”、上海合作组织等以亚洲为主要舞台的合作进程从启动之时便强调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构建新的“丝绸之路”,将“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留下的宝贵财产视为各项合作发展的重要铺垫。

  在《“亚信”成员国相互关系原则宣言》等一系列文件中,对“亚信”合作机制的宗旨和原则都做了明确的阐述。概括起来讲就是四个方面:

  1.“亚信”成员国应就国际热点问题积极展开磋商,促进以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坚决反对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

  2.“亚信”成员国要加强互信协作,尊重各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权利,尊重各国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平等发展的权利,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干涉别国内部事务的做法。

  3.“亚信”成员国应坚持多边主义,扩大区域内外合作,要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东盟等组织和机制加强合作,构筑伙伴关系网络,实现优势互补,为亚洲各国繁荣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亚信”成员国应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各国的经济互补和潜力,积极开展各领域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这些,都体现了“丝绸之路”精神和构建新“丝绸之路”的思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适应各成员国经济发展需求

  维护安全离不开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中国领导人最近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一系列战略构想,又为构建亚洲相互信任体系和新型安全观开拓了新的思路,成为“亚信”进程的一大新亮点。

  首先,“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适应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正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出现了以总需求增长放缓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为主要特征的新变化,正进入深度转型的调整期。全球经济的疲软低迷及其复苏进程的不确定性,导致亚洲各国经济的外部发展环境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外部需求的急剧下降深刻影响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动力;全球资源需求和价格逐步回落,对中东、中亚国家,俄罗斯等资源出口型经济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亚洲各国对“亚信”框架内经济合作寄予厚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适逢其时,适应世界和亚洲经济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有助于“亚信”实现以经济合作来维护安全的战略目标。

  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符合亚洲各国经济合作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目前,亚洲经济合作中仍存在实体经济合作薄弱、资源合作比重过大、贸易结构失衡等深层次问题。以资源合作为代表的粗放模式严重制约“亚信”经济合作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很难为“亚信”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条件下,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现有基础提出的合作新模式,符合亚洲经济合作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它的主要内涵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通道经济带,更重要的在于其实体经济层面上的产业带、产业链和价值链。“丝绸之路经济带”通过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是“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崭新的发展思路与合作模式,为“亚信”框架内开展多领域务实合作创造了新契机和新抓手。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兼顾了“亚信”各成员国的利益关切与合作诉求。毋庸置疑,“亚信”各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状况有所不同,对“亚信”经济合作的利益诉求不尽一致,在经济合作中的收益也有所差别。如不能兼顾各方的利益,就难以形成“亚信”经济合作的共识和动力。

  目前,“亚信”成员国中的资源出口型国家对转变经济发展和对外合作模式的要求极其强烈,希望通过亚洲经济合作推动其国内经济转型的进程。“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旨在将亚洲各国的政治关系优势、地缘毗邻优势、经济互补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优势、持续增长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集中反映了中国对亚洲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路。需要指出,未来5年中国进口将达10万亿美元,对外投资达50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必将对“亚信”经济合作和亚洲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特别报道
   第A05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特别报道
   第A06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特别报道
   第A07版:专版
   第A08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特别报道
   第A09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特别报道
   第A10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特别报道
   第A11版:评论·随笔
   第A12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13版:2014中俄海上联合军演特别报道
   第A14版:上海新闻
   第A15版:上海新闻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新民资讯
   第A19版:社会新闻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化新闻·评论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财经新闻
   第A30版:新民俱乐部
   第A31版:阳光天地
   第A32版:专版
   第A33版:长三角
   第A34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35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36版:广告
   第A37版:新民健康/专版
   第A38版:夜光杯
   第A39版:夜光杯
   第A40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别处风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出行优荐
   第B04版:旅游资讯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第B17版:旅游资讯
   第B18版:旅游资讯
   第B19版:旅游资讯
   第B20版:旅游资讯
   第B21版:旅游资讯
   第B22版:旅游资讯
   第B23版:旅游资讯
   第B24版:广告
新“丝绸之路”成亚信进程亮点
新民晚报专版A07新“丝绸之路”成亚信进程亮点 2014-05-20 2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