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兴
用“撞”组词,似乎并不难。
撞车、撞墙、撞人、撞头、撞题、撞文、撞片、撞脸、撞衫……“撞”家门出来的,似乎不是缺少好创意,就是有矛盾有冲突,至少,也是尴尬一回。大概只有“撞奶”还撞出点好味道。
今天说撞,是有感而发。
作为新民随笔的作者之一,我得每两周亮一次相。有些细心读者发现,每次新民随笔与新民新语的作者搭配相对固定。比如,和我搭档的,更准确地说是“斜遥相对”的,是孙佳音,一个很有潜力的写文化的女记者。
编这个版的编辑说,在我们“搭档”的日子里,已经发生三次“撞题”了,当然,有的是“迎面撞”,有的是“侧碰”,也有“刮蹭”一下的。反正,意思是说我们评论的是同一件事。其实,这样的撞题,在其他“搭档”身上也时有发生。
一张报纸,同一版面,又不是同题作文,一般来说,这种“撞题”与明星“撞衫”的几率差不多大,但真碰到了,似乎挺尴尬。据说,这也是报纸同质化被人诟病的一大罪状。
在之前许多时候,一张报纸为了在评论中避免作者撞题,通常要靠“技术手段”统筹安排。而两周前那次同写电影《归来》的“迎面对撞”,在评论版主编的坚持下,还是发生了。
有意思的是,文章出来后,新民晚报老读者、闸北区新中高级中学语文老师王纪铨给我写来一封信,谈了他对一个版上两篇文章都写同一内容的感受。其中一句,他说:看到两位不同条线的记者写同一题材的文章,感觉很有意思,也很有趣味。
我觉得,这不单是跨条线带来的“反串”效应,更重要的是,对同一话题,我们的读者可以看到同一张报纸上不同的声音、解读与视角。
武侠小说中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那是因为有人,就有不同,就可能有矛盾,有冲突。毕竟,个体认知都是有区别的。绝大多数时间,这种认知差别,无所谓好坏,但可能会有高低深浅雅俗之异。
所以,撞题的意义不在于两群脑细胞为何都喜欢去罗马,而在于两群脑细胞分别怎么到的罗马,以及未来给其他脑细胞提供的参考。
这就是撞的积极之义。由此,我的脑细胞更加不怕横冲直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