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的年龄,她肩负重任,潜伏台湾。她牺牲30多年后,家人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来,她的骨灰被送回内地,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墓碑上没有她的生平,只有三个字:“归来兮!”她曾被著名作家谢冰莹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她就是我党潜伏女英雄,牺牲时年仅28岁的传奇红色特工萧明华。
(本文摘自《上海滩》2014年第5期)
萧家女孩 从小就是全家的宝贝
萧明华1922年8月出生于浙江嘉兴,祖籍为广东潮阳。萧明华的父亲萧子山,本是广东省潮阳县歧北墟(今铜孟镇)宅尾村的贫苦农民。他从小在水稻田、甘蔗地劳作,长年辛苦。他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和弟弟萧子坚一起在苦水里泡大。在他即将长大成人时,父母亲却因病痛离开了人世。为了给双亲办丧事,兄弟俩用完了全部家当。于是只得走前辈的老路,离乡背井,到外地漂泊,闯荡谋生。那是在清光绪年间,萧子坚去了南洋,萧子山来到了上海滩。他希望能依靠潮州的亲友,同乡的援助,找到一个可以度日糊口、养活全家的职业。
20世纪前后的上海,失业的劳动者到处都是。萧子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什么活都做,先从打工做起,挑水、打捞、司厨、贩卖水果,最后落脚到浙江省嘉兴县孝子桥河畔的凤家桥,费尽心力,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手工业织袜作坊。萧子山是老板也是工人,妻子郭爱子做完每天的家务劳动之后,也必须坐在手工摇机房完成分配给她的份额。这对勤劳夫妻,用自己的双手维持着一家七口的清贫生活。
萧明华兄妹五人,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最小。三个哥哥先后被父母亲送进嘉兴最好的荐桥小学(今东门小学),之后又升到季州中学去读书,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材,能分担一些家庭生活重担。明华的姐姐由于幼年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丧失了自控能力,需要人照顾。所以帮助母亲操劳家务和照料姐姐的事便落到幼小的明华身上。明华常常蹲在搭在后门外的跳板上洗菜、淘米,或者坐在灶口的小木凳上,将一把把柴禾填进灶膛,帮父母亲烧火做饭。母亲心疼小女儿,盛夏中午她总是搬一张小木凳放在后门口,让明华躺着乘凉;寒冬的晚上,母亲总是带明华一起睡觉,让孩子得到母亲的温暖。“她是全家的宝贝。”明华的父母亲和三个哥哥都十分疼爱这个聪慧懂事的女孩子,全家人都习惯称她为“华宝”。直到她报名上初小时,老师才按当地的习俗以及兄长的辈分,给她取了个学名:明华。明华刚读小学不久,长兄萧明新被调到河南开封工作。而此时的嘉兴手工织袜作坊也早因军阀混战破了产,萧子山举家迁往河南开封。萧明华小学毕业后,就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后来选择报考了河南开封师范并被录取。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随兄长陪同父母又辗转到达重庆。她只有十七八岁,但样样事情帮母亲操心,又非常周到地照顾多病的姐姐,使父母、哥哥都很放心。之后,明华考入白沙女子师范学院,父母又随三哥远迁东山五桥。从此,明华因为住校读书和家人相聚渐少。漂泊的童年,父辈的艰辛,曲折的人生,坎坷的道路,使明华过早地懂得了人生,懂得了要靠坚强的意志才能战胜人间的艰难险阻。
投身学运
遇上革命的引路人
1941年8月,萧明华在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送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青木关镇举办的师资训练班,专攻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教学。当时的重庆,白天常有日本鬼子的飞机前来狂轰滥炸,学生们要坚持学习,只能在防空洞里读书。重庆广大师生抗日热情高涨,《黄河颂》《松花江上》等抗战歌声此起彼伏。萧明华在这时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1943年秋,萧明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位于四川省江津县白沙镇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进入了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里一所著名的高等师范学府,汇集了抗日以来陆续入川的许多知名学者。陈独秀曾在此执教,国文系更是荟萃了不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影响的人物。仅鲁迅先生的知友就有许寿裳、台静农、李霁野,还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等。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敬重,深深影响着文学青年萧明华。萧明华决心以笔作刀枪,她的第一批散文、杂文、小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之后,萧明华又结识了《黄河》月刊的主编、著名女作家谢冰莹。那时谢冰莹还不到40岁,她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她的《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等作品对萧明华产生了很大影响。萧明华还将自己写的文章请谢冰莹修改,有些文章就发表在《黄河》月刊上,时间一长,她们成了密友。谢冰莹曾赞扬萧明华,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时避往内地的学校先后迁回原址,萧明华决心北上,渴望能到她向往的北平师范大学(前身是鲁迅执教过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1946年晚秋,萧明华来到北平,进了北平师范大学。她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不久,她认识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朱芳春,朱成了她的革命引路人。朱芳春的公开身份是北师大教育心理学教授、兼河北省北平高级中学校长,秘密身份是我冀中军区敌工部干部。他身高1米80以上,为人沉着老练。他也是萧明华一家在重庆时的老熟人。朱芳春曾给萧明华送来不少进步书刊,其中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
记得那天,当萧明华从朱芳春的手中接过《新民主主义论》时,激动地说:“啊,是毛泽东写的!”她翻开稍加浏览,发现几乎每一页粗糙的土纸上都画出了许多红杠杠,这是朱老师划的重点。她抬起头来兴奋地说:“谢谢朱老师,我一定一字一句认真地读。”这段时间,萧明华生活紧张而又有规律,她每周有几天在北师大听课,做作业;另几天到河北高中整理修补图书,学习革命理论;周末则回家看望兄嫂侄女,或者去拜访朱芳春老师,谈论读书心得和国内国际形势。
1946年12月24日,在北平东单操场发生了美国大兵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的事件,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群众运动。12月29日,北师大900多名师生在校内召开了抗暴大会,遭到特务分子破坏捣乱。第二天,北师大的同学们仍然坚持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游行队伍,爱国师生不断高呼“美军退出中国”,“维护主权独立”等口号。萧明华义愤填膺地参加了这两次活动,始终和同学们肩并肩地战斗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