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是特殊时代标签之一,山寨手机、各类山寨食品无处不在,令人防不胜防。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书商“山寨”了金庸,出现了“全庸”、“金庸著”和“金庸新”等写的各种粗糙武侠小说。山寨手机一度被认为是深圳华强北的特殊印记,一些大寨主走过了低级“山寨”阶段,积累基础后主动做了好人。如今,日常用品和食品的“山寨”行为仍然层出不穷,更需科技含量和设计力的“山寨汽车”,则仍旧是大行其道。我刚刚看到一篇报道,说手机APP应用软件里,百分之七十都是“山寨”,是钓鱼软件。这样的“山寨”,就是公然的违法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去进行有效的管理了。
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有些“山寨”行为被认为有积极意义,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发达国家先进产品的学习、仿制,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后“山寨”行为则成为一种负面文化,各类山寨食品用品让人不放心,山寨影视产品更是让人郁闷。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想象力原创力创造力匮乏是根本问题。要改变,需要在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不断改善、推进。
我对山寨的最初认识是听父亲讲故事。我老家坡脊镇位于中国最南端雷州半岛上,没有电灯,没有娱乐,晚饭后父亲坐在小板凳上,一边吸着水烟筒一边现编现讲各种英雄好汉。最早的山寨大概是瓦岗寨,秦琼是第一号代表人物。隋末第一好汉李元霸令人印象深刻,他瘦似烟鬼,却力大无穷,手执八百斤铜锤胡砸,打得十八路反王落花流水,奠定唐朝开国基础。比变形金刚还强的李元霸,算是说书人抹煞了李世民东征西讨的通天伟业吧。那时没有书,父亲凭记忆顺着几个好汉的名字编下去,激发了我们的强烈好奇心,这大概就是人类讲故事的起源之一了。《封神演义》里那些神魔如黄飞虎雷震子杨戬哪吒等,都是令人记忆深刻的人物。故事里闻太师出征是想把山寨大王姬昌拿下,没料到老姜子牙却调用了天上地下各种人脉,把人间一场混战扩展到了茫茫宇宙,连老大神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都给搞出内部矛盾了,接引道人和准提道人来做和事老也不成——最后,五大大上仙的师父鸿钧老祖出来调停。这个结尾方式,令人想到金庸武侠里常常出现的“扫地僧”。“武王伐纣”是我知道的最大山寨事件——《封神演义》把商纣王和妲己写得无比邪恶,不取而代之都不好意思了——“蛮夷入夏”的最早传统原来从西周发源。周公定礼之后,开启了诋毁商代的文化传统。综合考古、历史等知识,有学者认为商代文化比西周文化更宽厚、更昌盛,社会更繁荣,物质文明更光辉灿烂。
历史上最有名的山寨大概是“水浒梁山”,这主要是《水浒传》的功劳。这部长篇章回小说让“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四百年来深入人心,激起了无穷尽草莽英雄的雄心壮志。南怀瑾先生认为“四大名著”改变了近世以来中国人的性格,不无道理。崇祯年间《水浒传》《隋史遗文》等都成了禁书。长沙人褚人获“山寨”了苏州人袁于令的《隋史遗文》之后拼凑出一部《隋唐演义》,加入了隋炀帝和朱贵儿、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滥情剧目,而得以风行一时,至今不衰。
可见山寨文化历史悠久,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