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介平对汉隶情有独钟。隶书源于秦汉,名碑名帖不下百家,其流风绵延至今而不衰。王介平奉汉隶为圭臬,取鉴汉魏竹简,一扫装饰雕琢之臃态,既造法创新于古隶,又彰显古隶神韵于案牍。竹简多为民间书法,别具风采雅趣,且含粗犷泼辣之况味,又具朴拙肃穆气息。观介平先生当景挥毫,不啻有春风拂面之慨!其莫可名状之掬态诚如虞世南所言: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下笔则烟飞云动,落纸则鸾回凤惊。观介平先生隶书:结体祥和,揖让有度,意态雍容而闲适;平中藏奇,控纵自如,风貌雅致而旷达。尤为令人称道处为“飞白”,形断意连,神貌合一;更兼行楷笔意穿插,再以方笔圆笔协调,故灵动而不呆板,寓空灵于古朴之中。其书点画皆有筋骨,法度缜密雄迈;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挥毫能聘千里,泼墨能潜万象。此为介平先生大器所成窍要处。若非天纵其才,平庸者何以克当?
王介平先生家学渊源,早承庭训,又长期从事古代书画修缮和鉴定工作,于含英咀华时数历奇遇,得益于书法大师肖娴的再造之恩,忝列门墙,成为关门弟子。又蒙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施教。故其汉隶南源于肖娴,北学于刘炳森。时值刘炳森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南京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对等交流,双方互派人员中,王介平有幸赴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在那里工作的刘炳森先生成为同事。美妙绝伦的古代文物与源远流长的汉隶,使他们产生了共鸣。王介平的汉隶作品中既不失江南柔美、又具北方的浑厚豪放。
识见介平先生,其清癯的面容和瘦高的身影,是其在书法艺术苦旅中踽踽独行的生动写照。他在墨韵世界的那份孤独求索,成就了现实生活的无数拥趸。人们尤为津津乐道于他以隶、楷、行书挥就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大悲咒》及《金刚经》等佛门作品,以握卷在手为幸事。
吴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