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业余交响乐团比专业交响乐团更加重要,是成就专业艺术的基础,是城市市民艺术教育的成果体现。
听说此次决赛有200多支乐队参加,而且年轻人很多,真是令人惊喜。业余团队选择曲目有讲究,最好能选择经典曲目演奏,毕竟经典曲目都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自己创作或改编的曲目都很难达到这个高度。欣赏经典曲目也是交响乐普及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群选择的曲目如果能和自己的身份相契合更会给业余团队的演奏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们国家交响乐团的发展同国外有着很大的差距。日本全国注册的业余交响乐团近300个,仅东京一座城市就有100多个;在德国,城市里业余交响乐团的密度甚至达到了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个。一次演奏大赛就能提升整个城市的交响乐水平,但是它更大的作用在于提醒,通过市民最大程度的参与,在城市最大范围内,让更多的人关注交响乐、欣赏交响乐,这样的普及是实实在在的。
● 原上交首席圆号郑乃炘:我们迎来了发展市民文化的大好时机
本次市民文化节组织策划设计了一套十分优秀的赛事方案:从基层的社区、街道初赛的选拔,再到区县参加复赛,进而选出参加市级决赛的团队,全市17个区县都能享有参加市级决赛相等的团队名额。这种机制给予了广大市民充分参与表演的机会和舞台,形成了参与人数众多,演奏形式多样的一大亮点,十分可喜。
在西洋管弦乐类的比赛中,我们听到了经典的弦乐四重奏,也有管弦乐团、交响乐团,有萨克斯四重奏,也有管乐团,有马林巴乐团,还有各种灵活的管弦乐的自由组合,形成了群众文艺中多姿多态、绚丽多彩的亮丽场景。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在比赛中看到了一组青年学生将课桌作为乐器,表演了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打击乐。青年人的这种对于演奏的独特创意及创新精神也是非常值得引人注目的。
近30多年来,上海市民尤其是大、中、小学生中,学习钢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等乐器的人越来越多,积极性越来越高。市民中出现了庞大的学习西洋乐器的群体,进而促进了群众文艺的蓬勃发展。我们已经迎来了发展市民文化的大好时机,我们需要进一步提升演奏水平,在音准,节奏等基础环节加大训练力度。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市民来学习各类西洋管弦乐器,来演奏更多的重奏、齐奏、小合奏、管弦乐、交响乐,使上海业余管弦乐的发展向更多,更好,更高的境界迈进!
● 作曲家闵雪生:为大赛,市民麻将不打了 股票不炒了
与以往任何大赛都不一样的市民演奏大赛,有着鲜明的特色。
1.社区团队、社会团队、民营团队、大专院校学生踊跃报名参赛,比赛中来自大专院校学生参赛的团队往往水准是最高的团队,他们为社区团队注入了新鲜血液。由90出头的曹鹏带队并执棒指挥的西洋管弦乐团上海城市青少年交响乐团和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在决赛中以满分的优势技压群芳,取得比赛的第一名。而在民族管弦乐决赛中,上海城隍庙道乐团同样以满分的姿态,获得冠军。
2.10位群众代表做评委,增加了市民的公信力。虽然5位专业评委的分数占主导,但是在实践过程中10位群众代表的分数有时也是很关键的,只有专业评委和群众代表一致认可的团队,才是优秀的团队。
3.社区群众性业余西洋民族管弦乐团是主体。80%的乐队都是本社区、本区域的骨干力量。许多团队负责人经常自己出钱联络排练费尽心血,个别同志身患癌症还积极参加排练演出,上海聋哑学校的学生也积极排练参赛,令人感动、鼓舞。不少市民乐队成员认真排练演出,麻将不打了、舞不跳了、股票也不炒了。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