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郭小男今晚将在大剧院中剧场举行《越剧文化的当代美学形态》文化讲堂,与戏迷面对面交流。此外,三台大戏即将登场——7月15、16日原创越剧《二泉映月》(见图)拉开序幕;17日,原生代版《五女拜寿》芳华如初;19日,新版《梁祝》将让千年民间传说在当下生根开花。
原创越剧《二泉映月》堪称“小百花”的全新创作。茅威涛透露,她和郭小男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先后三次到无锡深入生活,“我是抱着展示阿炳心灵史的‘野心’走进《二泉映月》排练场的,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塑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吴越文化音乐的代表人物。”《五女拜寿》则是一次美好的“致青春”。1983年,“小百花”正是带着由著名编剧顾锡东量身定制的《五女拜寿》出访香港,一炮而红的。在上海站的演出中,董柯娣、茅威涛、陈辉玲、颜恝等几代名角将献上这部历经30年时光淘洗的作品,重温“小百花”青春不老的记忆。此外,由茅威涛、章益清主演的新版《梁祝》,则将于7月19日为本次演出压轴。对于这部传承中带有创新的作品,茅威涛感触良多,“越剧真的很美,即便最终爱情已经失去,但依然能够化为彩蝶,在梦境中翩翩飞舞。这样的表达、这样的戏,我觉得已经可以放到世界戏剧文化的语境中去平等交流了。”
1984年5月21日,浙江省政府正式下文同意组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昨天发布会现场,茅威涛亮出一张看似不起眼的老照片,照片上呈现的是30年前“小百花”首度来沪演出时,众多上海戏迷在上海人民大舞台门前排队购票的场景。茅威涛回忆说:“当时连演了差不多有半个月时间,观众购票热烈。每天四五点钟就有人在人民大舞台门口排队了,长队一直排到西藏路口,今天简直无法想象。”
茅威涛还发起了一项特别活动:“寻找30年间的‘看花人’”,只要戏迷晒出自己镜头下“小百花”的历史瞬间或是一张旧票根,就有机会获得“小百花”送出的特别大奖。同时,“小百花30年图片展”也将从即日起登陆上海大剧院展览大厅。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