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学发行
尚需知识产权保护
余华说起自己两次失败的数字发行经验。第一次他将自己的作品授权给某网上书城,通过网站每天能看到数字版的销量。结果销售量波澜不惊,经典的《活着》、实体书销售过百万的《兄弟》都没人看,最后就拿到几千块版税。余华表示想不通,后来才发现自己的作品被放在“都市言情”栏目,实在令人哭笑不得。第二次经历是亚马逊准备推广阅读器,高价买下了余华畅销新作《第七天》的数字版权,余华调侃道:“他们在这本书上应该是赔钱了。”
面对数字版作品销量低迷,余华分析主要原因还是知识产权保护没有到位,电子书盗版猖獗。但他透露,自己会到亚马逊网站看读者的评论,“无论说我好与不好,都非常好,因为都发自内心,甚至他们还发现了编辑没发现的错误”。
传统文学写作
借鉴网络创作方式
金宇澄的《繁花》作为在网络上连载发表的传统文学作品成了一个特别的案例——《繁花》最早在“弄堂网”一章一章地发表,用着现代流行的网络小说写作方式,来写这部上海沪语背景的传统文学作品,讲述了一段表现上海风土人情的弄堂故事。金宇澄坦言,自己之所以逐章在网络上写作,与“弄堂网”本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论坛里聚集了一批会讲上海话,喜欢研究老上海文化的人,金宇澄说:“论坛也就三四百人,看我写东西的五六十个人,都是普通老百姓,像街坊一样亲切。”读者给他的意见,使他得以跳脱自己的思维束缚,仿佛摸着读者的脉搏创作,互动中能够激发起自己的写作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平认为,《繁花》可以算是网络文学,但与主流的类型化网络文学风格完全不同,所以传统文学不必与网络文学竞争,而应该把握传播经典文学的核心。
传统文学期刊
微信微博多方开拓
《收获》大概是传统文学期刊中拥抱网络最积极的,执行主编程永新介绍说,《收获》分别由专人负责微博传播、微信传播、亚马逊平台合作和电子商铺销售,“只要和网络有关系的,我们都会去研究。”他透露,余华的作品在《收获》的电子商铺中颇受欢迎,足见受众群体的重要。
在内容上,《收获》也曾发表过一些网络作家的小说。“网络文学当中虽然有不少立意不高、冗长杂乱的作品,但网络小说讲故事的能力也可以为严肃作家所借鉴。反过来,网络文学应该向传统文学经典学一学语言的讲究和精神高度的追求。”本报记者 夏琦 实习生 陈怡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