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市图书馆是上世纪30年代上海特别市政府在江湾地区推出的“大上海计划”的一部分,由著名建筑师董大酉设计。图书馆占地162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470平方米。正中的门楼为歇山二重檐式,黄色琉璃瓦覆顶,附以华丽的儋饰,四周是用石栏杆围绕而成的平台,大楼整体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神韵;而钢筋混凝土的防火构造加上人造石砌筑的外墙,又使其不失现代建筑坚固实用的特质。
1935年9月,为庆贺上海市图书馆建成,蔡元培先生还欣然题词:“括囊大典,网罗众家。”1936年9月,图书馆对外开放。可惜的是,开放仅一年即逢八·一三事变,图书馆被迫关闭。除部分珍本善本书籍事先迁出外,其余的均毁于战火。尽管大楼幸存下来了,但其作为市图书馆的功能就此画上了句号。
抗战胜利后,图书馆和邻近的博物馆、体育场一起被征用作集中关押日本战俘的临时性场所。1946年6月底,又被作为军队驻扎的营房。此后,根据南京政府行政院的指令,将图书馆大楼连同博物馆的馆舍一起划拨同济大学使用,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后来,大楼成为同济中学校舍的一部分,一度作为学校图书馆,也被改作学生宿舍,近年来一直闲置着。
落成近80年后,这座老建筑终于迎来了重生。由于现有的杨浦区图书馆已不能满足需求,在建设新馆选址的过程中,区委区政府认为,将旧上海市图书馆修缮改建成新馆更具有历史意义。历经三易其稿,最新的旧上海图书馆修缮扩建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已于5月完成。目前,可行性报告已提交审批,有关部门正在进行安全性评估、功能布局优化和修缮方案完善等工作。
按效果图,未来杨浦区图书馆新馆不仅修旧如旧,还将完成当年董大酉未能从“纸上变成地上”的部分,进行扩建,按其最初的设计构想恢复建设成为一栋完整的建筑物,还原手绘图上的“两翼”建筑。新馆规划用地面积为15170平方米,规划地上建筑面积9730平方米。预计这一工程最快将于今年年底开工,2016年完工,2017年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