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新民新语~~~
     
2014年07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新语
写稿机器
徐轶汝
  徐轶汝

  昨晚,正当我绞尽脑汁地刷微博、看网页,寻找评论选题时,却看到了这样一条新闻:美联社本月启用机器写稿。

  美联社说了,今后那些八股文一般的公司业绩报道,将由新闻写作软件来自动生成。那么,生成出来的消息头可能是这样的:本报讯(机器人记者 麦克)。

  的确,有些特定类型的新闻报道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比如,建立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公司业绩报道,或者车祸、火灾等突发新闻报道。今年3月,洛杉矶时报已尝试过用软件撰写一篇当地地震的报道。

  试想一下,今后记者采访归来,只要在电脑里输入时间、地点、人物、数据等新闻要素,一篇稿件就自动生成了,省时又省力!

  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实际上,已经有同行开始担心自己的饭碗。有人拿自己和机器人做起了比较:论写稿速度,机器人胜,洛杉矶时报的地震报道,生成时间仅3分钟;论成本,机器人不用支付工资,不用吃饭、供房、养娃;论听话,机器人不会和领导唱反调。

  这样的比较当中,自嘲的成分显然更多一点。面对写稿机器的挑战,新闻人还是颇有自信的。要完成一篇精彩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求记者拥有独特犀利的视角、凝练流畅的文字、巧妙的谋篇布局,更要有深入基层挖掘的耐心、敢于批判揭露的责任心和悲天悯人的善心。且不说目前写作软件生成的文字相当刻板,即便今后软件得到优化,写稿机器生成的作品也必定不如记者所写的那般有温度、有思想、有立场。

  在解释机器书写报道的应用意义时,美联社总编说,自动化将解放记者,他们不用再沉溺于数据、简单常识,始终徘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

  也就是说,机器人把我们从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救出来,并不是让我们有机会偷懒,而是鞭策我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

  一位网友说得好:如果一个记者只是文字搬运工,不用写稿机器来抢饭碗,他也会被读者淘汰!

  机器人的出现,就是在告诫我们,记者不能成为写稿机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出台快速机制 合力查处违建
   第A06版:出台快速机制 合力查处违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2014巴西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新民资讯
   第A24版:目击
   第A25版:“海上最美家庭”巡礼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专版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新民环球
   第B02版:教育/新民环球
   第B0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B04版:社会·博览/新民环球
   第B05版:军界瞭望
   第B06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B07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8版:兵器/军界瞭望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美食物语/好吃周刊
   第B1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B12版:饕餮四海/好吃周刊
   第B13版:名厨美食季 舌尖朱家角
   第B14版:名厨美食季 舌尖朱家角
   第B15版:好吃周刊/优游食林
   第B16版:美食大观/好吃周刊
   第B17版:新民楼市
   第B18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19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0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1版:新民楼市/广告
   第B22版:地产资讯/新民楼市
   第B23版:新民楼市/地产资讯
   第B24版:广告
大连屡起大火哪里出了问题?
“擦边球”
高考要的就是公平
写稿机器
车厢一景
话说公交车的“你赶我等”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3写稿机器 2014-07-03 2 2014年07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