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伯鹰(1904-1966),原名式,字伯鹰,号、别署或笔名有好几个,《人海微澜》署的是凫公。他才貌超群,学贯古今中西,文坛多面手,著述宏富,是无论诗词、书画、小说、学术、藻鉴等都享有盛誉的一代名士。曹聚仁说潘伯鹰的诗在民国诗圣林庚白之上,小说集《蹇安五记》被鲁迅“赞叹不已。”
吴宓“求能与曹雪芹,沙克雷(W.M.Thackeray)比肩或可望其项背者。”“民国十五年,天津《大公报》改组发刊。日就其中读《人海微澜》,则窃喜之。读之久,则甚佩之。”(见《澜序一》)吴宓把《人海微澜》推为当世说部第一,“在清华及西南联大开设《文学与人生》课程,为学生所列必读书就包括《人海微澜》。”“查朱自清、季羡林等人日记均有对这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记载”。“《吴宓日记》中更是多次记录了他与陈寅恪等知己师友闲谈或聚会对《人海微澜》的阅读与评点。”(见刘淑玲《<人海微澜>与新人文主义》)
2010年9月27日,汉口路300号顶楼咖吧,书法篆刻家朱来扣、旅美画家潘仲武跟我聊传说中儒雅而狷傲的潘伯鹰。我喜欢做“民国系列”,周天籁晚年的《浪漫浪漫集》等三本散文在大陆出版,来扣兄是牵线人之一。潘仲武英气逼人,来扣介绍道:仲武就是潘伯鹰的嫡孙。
仲武只有《人海微澜》下册,文汇出版社要再版潘伯鹰这部八十年前风靡一时的长篇小说,得找其上册,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均无此书。《人海微澜》当时在天津《大公报》连载的,民国十八年八月大公报馆印单行本(大洋七角),我便想到子善教授的学生王羽博士,她在南开大学中文系教书。电话过去,王羽说南开图书馆也无此本,答应帮我在天津再找找看。等王羽回音的那些天,我在网上听龚琳娜《忐忑》。
后来,王羽托《今晚报》编辑王振良觅到《人海微澜》,天津图书馆馆藏一套,孤本。快递来的是扫描电子版,我是菜鸟,弄堂网CEO皮皮兄帮忙,用OCR软件把它转成word文本,同时繁体变简体。这软件的差错率约百分之三十,加上原版排字也有不少错漏,怕累着徒弟,就自己动手。只有一台电脑,三个文本(繁体、软件转的简体、初校过的简体)在显示器上来回切换,逐字逐句反复对照。其间,不时被他事打断,断断续续校订了近两年,总算大功告成。
只有二十四万字,很流畅的白话文,我读得这么缓慢,是享受,也是学习。夜寒白屋一灯青,仿佛凫公就在眼前,告诉我他是怎么写小说的,边聊边写给我看。那个时代的大场面小细节,光是吃烟方法、烟具讲究、烟道精致,就能引人入胜的洋洋万言。烟霞也指红尘俗世,意象丰富,功夫在诗外。小说人物众多,我在猜哪位是凫公本人,藏得比较深,又非常真实,有余妍余韵,读到甲乙丙丁等会心一笑,时代不同,人性相通。结构是一桩事情带出一桩事情,片断式,处处是感受很深的人海微澜。
“余以为摹画世情,抒心意,为体深博,奇而法,庄而肆,造极幽远感人尤至者,莫善于小说。惟其然,故浅人未足语也。”潘伯鹰在《人海微澜·著者赘言》说这话时才二十出头。
《人海微澜》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