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文忠,现任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执行一庭庭长,“彭文忠法官执行工作室”负责人。2011年被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上海法院办案标兵,2012年荣立上海法院个人一等功,被评为金山区先进信访工作者。今年当选全国十大“最美基层法官”之一。
他长得其貌不扬,是土生土长的金山本地人,说话时偶尔还露出点本地“乡音”。和一般坐在法庭上身穿法袍表情严肃的法官不同,微胖的他慈眉善目,说话不紧不慢、常常面带微笑,人们喜欢亲切地叫他“阿彭”。
但就是这名在基层一呆就是24年的法官,可谓法官中的“战斗机”。有人算过一笔账,在上海,每名法官每年平均办案300余起,但彭文忠一年办理的案件有700余起,平均每天办理2起案件。尤其是当执行法官8年来,彭文忠以马不停蹄地奔走和巧斗“老赖”的智慧,兑现胜诉人的合法权益,共办结执行案件近6200余件,结案率99.97%,执行标的清偿率101.53%,结案金额近7.2亿余元。
拿到赔款才能画句号
一张笑脸、一张圆桌、一把椅子、一部电话机、一本记录本、一声问候……在金山区法院一楼,记者看到,在一间近10平方米的执行工作室内,彭文忠正热情接待每一位来访者,“我的电话24小时开机,什么时候找我都可以,包括下班时间。”这个工作室是上海法院系统首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彭文忠也承担了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多年没解决的“老案”、涉及信访的“缠案”等“硬骨头”,全都由他领衔的工作室负责。
“许多老百姓一辈子就打一次官司,得尽力为他们解开心里的疙瘩。”彭文忠说话朴实,他告诉记者,由于金山地处上海郊区,所以交通肇事案特别多。不少案件尽管通过法律途径判决了,但当事人却未必拿得到或者拿得全赔偿款,判决只是一个“逗号”,必须全部执行到赔偿款,才能真正画上“句号”。
水表在转“老赖”还在
对于金山本地人周青(化名)而言,儿子的去世是他心里最大的伤痛。他告诉记者,几年前,18岁的儿子开电瓶车在路上和小轿车相撞,几经抢救,成了植物人。肇事者在法院审理阶段还曾出现过,但到了判决时候却彻底“蒸发”了。尽管法院判决肇事车主赔偿近90万元,但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执行的财产。
“将心比心,谁碰到这样的事都难以承受,无论如何要尽全力帮他们一把。”彭文忠拿出公安排查的方式和耐心,把肇事者呆过的地方一一调查。彭文忠在通过工商局调查时发现,肇事者曾经在一个经济开发区开过一个公司,但只做过一单生意就再也没有踪影。彭文忠又通过公安、交警的联网查询系统,发现一辆汽车的违章记录和肇事者有关,这辆车经常出现在松江的一个小区里。
彭文忠判断,肇事者很可能现在就居住在这个小区里。一天清晨4时多,彭文忠驱车赶往松江,到了小区的这家门口,敲了快一个小时门都没有人开门。彭文忠到小区里转了一圈,发现距离这幢楼3个门洞处,有辆车正是那辆有违章记录的车。彭文忠又打开这户人家的水表,发现水表在转,“屋里肯定有人!”为此,他请来社区民警到场,并请开锁公司开门。果然,肇事者就躲在屋里!彭文忠马上对她采取拘留措施。肇事者只好找来了家人,用3天时间就还清了欠下的赔偿款。
后来,周青的儿子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但因为法院执行成功,家人至少还清了债务。
执行要“硬”也要“软”
“执行不是单靠一个人或一家法院就能做好的,真的很难。”彭文忠说要有“四千”精神,即“千山万水、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千方百计”来化解。在他看来,执行不但要“硬”,有时候也要“软”。
一场隆重的婚礼即将举行。新娘的父亲正高兴地站在门口接待亲戚朋友。但几个不寻常的“客人”让他大吃一惊,对方竟是金山法院的执行法官。但法官并没有大肆声张,而是低声说明来意。新娘的父亲担心亲戚朋友知道“丢面子”,马上同意用现场收到的红包来还债。婚礼进入高潮时,法官们登上了回程的汽车,将执行款交到当事人手中。
清明时节,墓地上人来人往。执行法官发现,浩浩荡荡的队伍中有一人居然是失踪了两年多的被执行人姚某。“让他参加完葬礼再说。”彭文忠拦住想冲出去的年轻法官。整整等了1个多小时,总算等到了葬礼结束。执行法官走到姚某身前,出示了证件。最终,姚某的家属替姚某还清了欠款,还感谢法官们帮忙,让他没有在亲戚朋友面前出丑。
家人眼中的“阿彭”
采访彭文忠时,“彭嫂”和小彭也来了,小彭长相酷似老爸,前段时间刚刚参加完高考,但神情有些沮丧,原来是考试发挥得不够好。
但彭文忠对儿子并没有责备,仍兑现对儿子的诺言,这个月末就打算带他和一家老小去台湾旅游。“爸爸工作很忙,全家几乎很少出去旅游。虽然爸爸希望我继承他的‘衣钵’,但我在高考志愿里没有选择法律专业,看到爸爸每天的忙碌觉得实在太累了。”
因为工作忙碌,家务事几乎都落到了彭嫂身上。彭嫂说,儿子小时候上幼儿园,总是最后一个被接回家的,小学就自己乘车去上学了。有时候自己也“发嗲”,让彭文忠洗个碗,他一口答应。但过了会儿她发现,彭文忠已经靠在沙发上睡着了,“鼾声很响”。彭文忠憨厚地笑了,对妻子承诺:“以后空了,一定和你学烧菜。” 本报记者 宋宁华